老师,对于我来说,一直是记忆中很温暖的词汇。我生于七零年代末,中学求学经历主要集中在八零、九零年代。我是个不折不扣的乡下孩子,老师在我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甚至可以说,之所以会走上今天的职业道路,与我的中学老师们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是92年踏入初中校门的,学校就在我们的乡上。学校规模不大,从小学到初中,九年制。小学每个年级两三个班,初中每个年级大概四个班,每个班四五十个人。全校大概1千多人。我在的初中,老师们大多是从县城师范学校毕业的,有部分老师是代课的,但是份额不大。从初二开了物理,到初三开了化学,三年里一共有差不多10来个老师。高中是在另一个镇上的,是一所完中,也就是有初中和高中。学生人数估计不到一千人。三年下来也差不多有10来个老师教过我。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了一些共同点。
第一、他们大多数都来自乡下,中师毕业或者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工作。因为生长环境的关系,老师和孩子们融合得比较好。他们对于孩子的家庭和成长环境有足够的了解,对于家长的处境有充分的理解,他们不苛责家长,对于农村家长所能给予孩子的成长助力也心中了然。其实,我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我的父母对于老师是充分信任的。老师们对于孩子也是尽心尽力的。
第二、老师们都相对单纯,对工作很有热情。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所呆过的环境不是那么复杂,老师们对工作都很热情。那个时候我和同学们都不知道课外辅导为何物,也没有听说过哪个老师办过辅导班,我们所知道的教辅资料大多是从新华书店买的。我的中学老师们大多数吃住都是在学校里,他们有很多时间和学生呆在一起。记忆最深刻的是,初中时候,每天下午语文老师要检查当天的课文背诵,当日不能把老师要求的背诵内容完成,我们是不能离开学校的。虽然好多孩子离家都比较远,但是我的部分同学也是要晚上七点左右才能离开学校的。
第三、老师们的基本素养都不错。我的百分之九十的老师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都写得不错。特别是初高中的语文老师,那个字真是漂亮啊。这倒是让我记起今年暑假到另外一个区当教师招聘的评委时见到的那些即将入职的师范院校毕业生,那个粉笔字写得好的却是少数,是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写得不好。我现在还记得高中时候的生物老师,他来上课,往往就是一支粉笔,关着教材,然后就是声如洪钟的讲解,教室里回荡着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即使要打瞌睡的学生,我估计也被震醒了。但是哪一行字在哪一页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更不要说知识点和考点了。今天自己也做了老师,才知道他在背地里是用了多少时间来准备。
当然,因为时代的关系,他们身上也有一些局限性。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回想起他们来,更多想说的却是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今天所理解的对于工作和学习的踏实、认真、热爱,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从他们身上得到的。我们中国人讲究传承,其实他们身上的许多优秀品质是真的值得后来者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