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好东西》结尾处的那段对话,妈妈让女儿不要总写悲观的东西,女儿说,正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乐观和自信,才可以直面悲剧。
小小年纪的孩子竟然能说出如此通透的话实在令人震惊。回到张爱玲的小说上来,其实从学生时代起周围有不少文学爱好者都喜欢看她的小说,而我在看了一两篇以后就不想再看,总觉得她把人性写得过于阴暗。如此说来我大概不是一个很乐观的人,没有自信,不够阳光,所以很难去直面阴暗。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本是个受害者,后来却成为一个心理变态的加害者,亲手毁了一双儿女的幸福。这也太扭曲了吧。据说当年把这部小说改编成话剧时,有人就拒演曹七巧这个角色。她说,其实母亲的元素,本来是多少可以在曹七巧的自我折磨中起到一点挽救作用,可惜张爱玲不了解这一点,再坏的人,做了母亲对子女也是有爱的。
是的,但凡做了母亲的,对子女的爱是再正常不过了,没有任何目的,不需要任何回报,因为这种爱不是基于道义,不是道德,而是本能。不只存在于人类中,只要是生命,大概都有这种本能。
可是《好东西》中的小女孩的这句话也给了我启发,我们不能给自己设限,不要跟曹七巧一样把自己锁在枷锁之中。就像古希腊一样,有喜剧也有悲剧,喜剧有喜剧的价值,悲剧有悲剧的价值。
小说毕竟不是现实,我们不能总是用现实的标准来参照。小说是艺术,来源于现实还得高于现实。卓老师上课时说到,小说要在“高于生活”上下功夫,对生活要拉开一定的距离,以夸张、变形的方式去改变生活,提炼亮点。
如果对照现实,你会觉得曹七巧是变态,生活中这样的人即使存在也会被千夫所指。可是,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却给了曹七巧变态的一个合理的逻辑,是她的欲念、周遭的环境一步步把她塑造成这样的形象。
曹七巧本是麻油店的女儿,被贪图钱财的哥嫂嫁给姜家二少爷。曹七巧的性格底色大概也是贪图钱财,当初说好是嫁给二少爷做妾她也同意的。可二少爷却是个残废,无法满足青春年少的她的欲望。二少奶奶的身份满足了她对钱财的欲望,但同时也给她套上了枷锁。问题在于她不觉得是枷锁,总是千方百计地护牢了它。可是对情爱的欲念时时折磨着她,年轻时凭借她的几分姿色是完全可以嫁给一个身体健康强壮的男人的,可她错过了。嫁到姜家后,她不顾廉耻地渴求三少爷的垂怜,可浪荡子三少爷的目的只是曹七巧的钱。
对钱财的执着在外面打造了枷锁,对情爱的欲望却在内部激烈地冲突。如果冲破了也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可是在曹七巧的心中,没有什么比得上手中的钱财。既然要护着这一副黄金枷锁,欲念不能往外发泄,那就只能往里发泄。所以,她变态了。她见不得儿媳跟儿子过好日子,变态地占着儿子把儿媳和后来的小妾折磨致死;她见不得女儿开心见不得她有人爱,活活拆散女儿和世舫的爱情……
曹七巧是艺术形象,从这点来说,这个角色塑造应该是很成功的。虽然人性向善,但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纯粹的光明中如同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阴暗角色的塑造,是为身处茫茫雪海中找不到出路的我们,树立一个异样的目标,能使暂时雪盲的我们找到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