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我,是一个触及人类心理核心的话题,它不仅是一个心理概念,更是一种生存智慧。从心理学视角看,接纳自我不是简单的“妥协”或“躺平”,而是我们内心健康发展的基石,是通往真正自由与力量的必经之路。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笔者经常发现,很多人是知道“接纳自我”这个概念或方向,但他们就是做不到。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并认同自我接纳的重要意义,他们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接纳自我的理念没有形成一道光,穿透他们的灵魂。
那么接纳自我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一、建立稳定的自我感和内在安全感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心理咨询过程和效果的研究以及对心理疾病的病理性解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将一种人们与生俱来的、向上向善的、类似于本能的精神动力,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倾向。
自我实现的核心条件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与他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支持是没有附加条件的,虽然孩子在行为上存在过错,但父母也会从整体上肯定他的价值。
所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其实也是“包容”和“接纳”的意思,它具有中立、节制和不评判的色彩。
可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父母无法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他们总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与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而当孩子表现优异的时候,给与肯定和奖励。
如果孩子无法从外界(或自己)获得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就会发展出“价值条件”,即只有符合某些条件(如优秀、完美、讨人喜欢)才值得被爱。当价值条件被孩子内化,就会成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可以指导儿童的行为。
罗杰斯同样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源于自我概念和经验间的不一致。当某种经验与自我概念发生冲突时,个体就会产生焦虑。一般而言,通过心理防御的过程,个体往往能够成功掩盖这种不一致,导致焦虑降低。只有当他的防御手段失败时,才会出现心理症状。
而接纳自我就是为自己提供这种“无条件的积极自我关注”,减少对自我的批评和攻击,从而建立一个坚实的、不依赖于外界评价的自我价值核心。这为个体提供了深层的内在安全感。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返璞归真”理念类似,自我决定理论同样强调“自主性”的重要意义。该理论认为,满足“自主性”和“归属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自我接纳是满足“自主性”的关键,即允许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被“应该”或他人期望所驱使。
当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受自己的意愿所支配,他具备了说“yes”或“no”的能力,他便不需要伪装,无须带着面具活着,他可以一切从心出发,也更愿意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自我整合的视角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人们都在讲自我整合。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自我整合呢?
神经症患者通常有这样的体验:好像自我是混乱不堪的,真实的自我丢失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混沌、迷茫、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今后应该从事何种职业;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这种迷茫、混乱、缺乏对自我清晰认知的状态就是缺乏自我整合的具体表现。
自我整合,其实就是把那个风雨飘摇、残破不全、支离破碎的自我,通过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重新拼凑、修复和提升的过程。自我整合是心理咨询的重要目标之一。
那么一个个属性不同、功能不同而又虚弱无比的自我残片,为何又能被重新整合呢?
这是因为不同的自我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不仅存在差异性,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是自我整合的内在逻辑。
这就仿佛一副人格拼图,刚刚拆封的时候,各种碎片散落一地,但是它有自己的主体脉络,有自己的轮廓,我们沿着某些线索,是可以重组成功的。
那么这种线索是什么呢?这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也是经常被人们忽略的地方。
答案是优势互补或人格的一体两面性。
神经症患者常常盲目排斥自我,他们真正排斥的是那个不好的自己,如自卑、敏感、胆怯、不敢担责、不敢拒绝别人........但同时他们又在苛求自己好的一面,如美丽的容貌、流畅的表达、自信、乐观.......
因此,渴求好,排斥不好,就是神经症人格的核心特质之一。
但是,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想到过,你的人格中的优势面,同时也源于人格中的缺点。
进取心强,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因为没有人会轻易否定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但进取心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其实是源于一个人内在深深的自卑感。一个人有了自卑感(生理上或心理上),他就会想方设法来弥补这种自卑感,如努力学习、认真工作,这时原本被人们厌恶的自卑感反而发展出了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积极品质。
敏感,是一个人的感受力强、很敏锐,别人不注意的细节,他往往能够迅速捕捉到。过度敏感化通常构成神经症发病的人格特征之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敏感性能够促成很多任务。例如,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共情能力强的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但共情的要素之一就是能够深入体察别人的思想和感受,而这个就是对情绪的敏感性。
神经症患者,总是希望把自己所有的缺点都改掉,这个是不可能的,也是错误的。因为人的优点和缺点是一体两面的,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一个人的缺点消失了,那么他的优点也会相应消失。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接纳自我,是同时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纳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所以,笔者经常讲,不要总是追求完美,而是要追求自我的完整性,愿意做真实的自己。而这,也是自我整合的过程。
三、接纳自我的常见误区
1、接纳≠ 认同或喜欢。很多人误以为接纳自我就是要喜欢自己的全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例如,人们通常很反感自己畏畏缩缩、不敢拒绝别人的样子,但又无能为力。接纳意味着允许自己的各方面以各种应有的姿态呈现出来,不必过多埋怨和苛求自己。例如,对于容易焦虑的人来说,接纳并不意味着你喜欢焦虑或者认为焦虑是一件好事,而是简单的允许焦虑的存在和发生。
2、接纳≠ 放弃改变或躺平。很多人误以为接纳意味着拒绝改变,拒绝成长。但其实接纳才是有效改变的开始。因为接纳可以帮助你正视困难,评估环境和优势资源,减少因精神内耗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羞耻、恐惧)。
基于接纳而产生的行动是具有建设意义的,它的动机是出于“爱自己,想让自己更好”,而非“恨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好”。它带来的结果是具有普惠性的,即“自己变好了,顺便带领别人,大家一起变好”,而非“我自己变好了,你们应该倒霉才对”。
3、接纳≠ 完美。很多人认为,只要实现了接纳,自己就应该变好了,接纳的终点是继续实现自己的完美梦。但接纳自我的深层逻辑是,你已经认识到这个世界没有完美,自己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普通人。所以,接纳本身就包含接纳“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完美主义是自我接纳的最大敌人之一。
一首小诗,送于诸位:
“接纳自我不是抵达完美后的奖赏,而是穿越不完美时的勇气。
那些被你拒绝的碎片,正是你完整生命的一部分;
那些被你隐藏的角落,恰恰藏着照亮前路的光。
真正的成长不是不断塑造新的自己,而是不断遇见真实的自己。
发现自己,成长自己,成就自己,这才是真我成长的真谛。
每一次你对自己说“我允许”,都是在为灵魂松绑,让生命得以呼吸和舒展。
允许一切的发生,生命才得以存续、发展和完善。
我接纳了,因此,我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