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3·1·1
【原文】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白话】三桓家族祭祖完毕,撤供时唱着《雍》诗。孔子说:“‘公侯都来助祭,天子仪容静穆。’这两句诗为什么用在三桓的家庙中呢?”
【思考之一】何谓“三家”?
“三家”,即“三桓”之族,鲁国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因为他们都出于鲁桓公之后,故称“三桓”。鲁庄公、庆父、叔牙、季友,都是鲁桓公之子;庆父之后称仲孙(又称孟孙),叔牙之后称叔孙,季友之后称季孙。其中,季氏独大,执掌鲁国政权,并且僭越礼制,见本篇第一章。因为诸侯称“国”,卿大夫称“家”;三桓均为鲁国大夫,故称“三家”。
鲁桓公的父亲是鲁惠公。鲁惠公正妻无子,其妾生子名曰息(一说息姑,即鲁隐公。孔子著《春秋》即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记起,也许含有更深含义)。息长大后,惠公为其娶宋女,因见宋女美丽而夺为己有,生子名曰允(即鲁桓公),立为太子。惠公死后,因为太子允太小,鲁人就让其兄息姑继位,是为鲁隐公。隐公十一年有公子挥为讨好隐公,劝隐公杀允,隐公不许。公子挥怕太子知道后杀自己,于是向太子允诬陷隐公欲即位杀允,太子允遂杀隐公即位。这就是鲁桓公。因君位本属于太子,这就等于把君位“还”给了太子,故称“桓公”。
鲁桓公娶齐女为夫人,生太子名曰同,是为庄公。庄公有三个兄弟,一名庆父,二名叔牙,三名季友。庄公娶齐女哀姜为夫人,无子。娶哀姜之妹名叔姜,生子名开。庄公一妾孟女生子名斑,庄公想立斑为太子,向其弟叔牙问谁可继承君位。叔牙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是鲁国常规。现有庆父,可继君位。”庄公又问季友。季友说:“我誓死拥立斑为君。”庄公就让季友强迫叔牙饮毒酒而死,叔牙的后人便被鲁人称为“叔孙氏”。
庄公死后,季友就让斑继承了君位。而哀姜与庆父私通,想要庆父立叔姜之子开。于是庆父派人杀死了公子斑,立开为君,是为愍公。愍公二年,庆父杀死愍公,欲自立为鲁君。季友闻知后,要求鲁人杀掉庆父,立愍公弟申为鲁君,庆父害怕,逃到莒。于是季友立申为国君,是为釐公。季友向莒人索要庆父,庆父被送回鲁国,自杀而死,这就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成语的来由。季友的后人就是“季氏”,庆父的后人就是“孟氏”,叔牙的后人就是“叔孙氏”,这就是“三家”的由来。“三家”中,“季氏”一家因季友有功于鲁而掌握了鲁国实权,季友以及之后的季文子、季武子对鲁国政治起着重要作用。“三桓”强于公室,也并非全是“三桓”的责任,鲁公室自身之乱亦是重要原因。但儒家思想讲究“为君者讳”,故不提公室的问题,只以“三桓”为例,主要目的也不在责难“三桓”,只是籍此说明“违礼”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思考之二】何谓“以《雍》彻”?
“雍”,《诗经·周颂》中的一篇。是古代天子祭祀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要唱的诗。“彻”通撤,即撤去祭品,是古代祭祀仪式的重要环节——当祭品供奉完毕后,乐人会演唱特定的诗歌以“告撤”,既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也标志着仪式的收尾。“以《雍》彻”即在祭祀结束撤去祭品时,吟唱《雍》这首诗,是周天子在宗庙祭祀结束、撤除祭品时专用的乐诗,其内容描绘的是“诸侯辅佐(相维辟公)、天子肃穆主祭(天子穆穆)”的庄严场景,是王权与礼制的象征。《雍》诗句很多,孔子之所以选此二句,就是因为里面有“天子”二字,以之提示此诗乃是天子祭祀所用。
按照周代礼制,《雍》诗的使用权限被严格限定在周天子的祭祀仪式中,大夫阶层绝无资格触碰。但三家大夫却在自家祭祖时,公然用《雍》诗来完成撤祭仪式。孔子对此发出尖锐质疑:《雍》诗里唱的是“诸侯环绕、天子庄严”的场景,你们三家的庙堂里既没有天子,也没有诸侯助祭,用这样的诗来撤祭,究竟是何道理?这背后,是大夫对天子礼制的赤裸裸僭越,更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公然破坏。
【思考之三】三家用的音乐,适合吗?为什么?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这样的诗句,怎么能够出现在三家的庙堂之上呢?朱熹《集注》说:“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雍》诗中的言辞,孔子引用它,是说在鲁国孟孙、叔孙、季孙这三家的庙堂之上,并没有发生过诸侯助祭、天子主祭这样的事,那他们又何必取用这样的《诗》来歌唱呢?这是讥讽他们无知而妄自做作,从而犯下了僭越和窃盗礼义的罪行。
三家之堂,按周礼祭祀的只能是季友、庆父、叔牙及其后人,在这种场合,是不能采用天子祭祀宗庙所采用的礼仪的。季氏等人不把诸侯放在眼里,天子也不放在眼里,所以后面才会做出来犯上作乱的事情。
上一章讲季氏僭窃“礼”,本章讲三家僭窃“乐”,都是超越本分的行为,暴露出权臣的僭窃、不臣之心。“辟公”“天子”,与这个“家”,分明是说此曲与三家大夫身份极不相称。三家“以《雍》彻”的出发点,表面上是讲礼,是按礼办事,实质上是在迷惑人。孔子借助歌词中“辟公”、“天子”之辞,再点出一个“家”字,指出其违礼之处:彼“三家之堂”,亦有辟公相助乎?亦有天子之穆穆乎?使他们自己揣摩。这就是后人所称“春秋笔法”。
【思考之四】从这两章,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风气?
从季孙氏一家的僭“礼”,到三家的僭“乐”,可见这样僭越的情况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僭越的内容,都是在礼乐方面。在古代,诗、乐、舞,在祭祀的过程中是一体的。季孙氏的八佾舞于庭,跟三家的《雍》彻,就是礼跟乐,是维系整个社会秩序非常重要的内容,到了春秋晚期孔子的时代,这样的礼坏乐崩,孔子当然是非常地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