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豪柳宗元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姓郭的长者,住在长安城西边的丰乐乡。他身形伛偻,有点像骆驼,于是人们称他为郭橐驼。
郭橐驼非常擅长种树,他种的树都生长得很好,并且很早就结出果实,所以很多果农都请他去种树。有人企图模仿他,但是从来没有人能够超越他。
人们问他为什么能把树种得这么好。他说了下面这段话。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他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只不过是顺应树木的本性罢了。有的人种完树之后,早晨去看一遍,晚上去摸一遍,走了又回来。
更有甚者抓开树皮来看树是不是枯萎了,摇动树干来看树是不是栽牢固了。
长此以往,树木逐渐失去了本性。这表面上是爱树,实际上是害了它。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视它啊。
文章的最后,柳宗元把问题引伸到了做官为政上面。说管理百姓,也要让他们休养生息。每天去发号施令,劳民伤财是治理不好百姓的。
这篇唐朝的文章,如今看来依然很有道理。
有些家长,每天都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成才,输在了起跑线上。别人报了一个辅导班,他就要报两个辅导班,弄得孩子很累,最后什么也没有学成,还产生了厌倦心理和逆反情绪。
纪伯伦有一首诗,叫做《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你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你可以去呵护他,但是却不能占有他。
有人说,如今社会内卷化现象很严重。打个比方,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第一排的人为了看得更清楚一点,然后站了起来。
于是后面的观众不得不都站起来,这样才能看到屏幕。所有人都站着看电影,观影质量并没有提高。然而站了两个小时,都感觉非常疲惫。
与以前相比,如今我们的生活进步了很多。但是我们的幸福指数也许并没有提高多少。
交通更加便利了,于是我们要出更远的差。通讯便利了,于是我们要开更多的会。网络发达了,于是我们都没有了隐私。我们做的一切都有痕迹,随时可能被网暴,被社死。
对于郭橐驼来说,你的树其实不是你的树,那是大自然的树。你只有去顺应它的天性,给它提供一个适应的环境,它才能够生长得好。
对于我们来说,顺应科学规律,才能处理好工作,经营好生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