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是一篇对《自我连续性(Self-continuity)》一文的解析。该文章介绍了自我连续性概念组成、动机、调节因素及其对态度、判断、意图、行为和身心健康的影响,还讨论了自我连续性的认知与文化差异,提及自我不连续性和集体自我连续性。该文章发表于2023年74卷的《心理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杂志。作者是Constantine Sedikides, Emily K. Hong和Tim Wildschut。
文章信息
Sedikides, C., Hong, E. K., &Wildschut, T. (2023). Self-Continuit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74,333–361.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032420-032236
1 引言
自我被认为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temporal continuity)或历时性(diachronic)。它的结构保持了基本的同一性,或者基本特征的同一性。由此可见,自我是按照时间顺序整合而成的集合体。
思考自我连续性的第一人:威廉·詹姆斯
他区分了主体“我”(I,作为认知者、主体或者执行的自我)和客体“我”(Me,作为认知客体或者自我概念的自我)。詹姆斯认为,自我位于时间之中。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之间的记忆联系,既是自我作为思考者和因果主体(I)的主观感觉的基础,也是赋予自我的具体内容(Me)的基础。其他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也都主张,尽管各种生理或心理变化,自我的核心仍保持相似性。
2 自我连续性的定义问题
2.1 理论之争
还原论:强调此刻的感受或者判断,认为自我并非单一和持久的,而是一系列分散特征和精神上不断变化的事件的集合。
联系论:强调自我意识之间的联系,是一条完整的整体情绪联结,或者是与个人历史变化契合的主观感受。
2.2 自我连续性的定义方式
总体而言,自我连续性判断包含了自我在时间上向前向后延伸的前反思感觉。
第一种方法: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past-present self-continuity),是指一个人过去和现在的自我之间的联系。
第二种方法:现在-未来的自我连续性,一个人现在和未来的自我之间的联系。
第三种方法:整体自我连续性,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之间的联系。
3 自我连续性的动机属性
3.1 表现
自我连续性是一种建构自我概念的动机。例如,人们认为,在他们的自我概念中,那些提供更多整体自我连续性的方面更加重要;他们最渴望也最不担忧那些能够提供更多整体自我连续的未来自我。
3.2 研究证据
基于时间评价理论的研究表明,人们策略性地使用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来加强或提升自我观念的好感度。例如,人们暂时远离他们讨厌的过去自我(即减少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大学生对自己获得低分(与高分相比)的课程感到疏远,但对熟人或兄弟姐妹却没有这种感觉。此外,个体也会战略性地利用现在-未来的自我连续性来实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的目的。例如,学生对未来消极自我(考试不及格)的距离感比对未来积极自我(考试成功)的距离感更大。
4 自我连续性的影响因素
自我连续性是自我的重要资源。威胁到自我连续性可能会导致自我不连续性,一种与过去和未来自我脱节的感觉。
4.1 自我连续性的威胁
威胁自我连续性的情况多出现在个体对自我概念出现困惑、不确定、消极的态度,比如低自我概念清晰性(low self-concept clarity,)、视觉空间视角(visuospatial perspective,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排斥(ostracism,社会忽视、拒绝或排斥)、自我表达多样(variety of self-expression,自我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减少)、生活环境变化(taxing life circumstances,失业、创伤、搬迁、关系破裂等)。
4.2 自我不连续性的心理后果
研究发现,整体自我连续性降低与抑郁、焦虑、压力和自杀意念的增加有关,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的降低与更高的孤独感、低亲和度、高社会心理压力和工作适应力有关,减少现在-未来自我连续性是抑郁的诱因。
4.3 自我连续性的调节机制
自传式推理(autobiographical reasoning)
在生活变化引起的自我不连续性情况下,自传式推理(是一种)与过去-现在的自我连续性正相关。采用自传式推理可以抵消由低自我概念清晰度造成的自我不连续性。最后,在自我不连续性存在的情况下,难民的自传体推理与更高的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有关。
怀旧(nostalgia)
相关研究发现,自我不连续与怀旧情绪呈正相关。后续实验研究也发现,对比消极自我不连续、积极自我不连续和自我连续条件,消极自我不连续性引发了怀旧情绪。
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
研究发现,在凸显被排斥经历(包括过去的社会排斥经历与中性的经历)之后,进行了自我肯定将减少自我不连续性。具体来说,实验参与者反思自己的生活,列出了四种有价值的特征,并提供了相应的行为例子,而对照组参与者想到自己喜欢的食物,列出了四种,并给出了自己喜欢的原因。与对照条件相比,自我肯定削弱了被排斥造成的自我连续性损失。
高先前自我连续性(high prior self-continuity)
对于离婚很长一段时间后的个体,较高的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例如,“我一直是同一个人”)预示着较低的社会孤独感。此外,更高的过去-现在的自我连续性缓冲了青少年感知到的同伴伤害(例如,被骂)的负面影响(例如,悲伤)。在经历自我不连续性情况下,整体自我连续性较高的个体危机管理意识更高。
5 自我连续性的强化
5.1 情境性因素
情绪状态
情绪效价有助于自我连续性。积极情绪与较强的自我连续性相关,而消极情绪与较弱的现在-未来自我连续性相关。
判断
与外围自我概念相比,中心自我概念在积极性、自我描述性、确定性和重要性方面都很高。人们认为他们当前的核心自我概念(例如,道德价值观)更有可能表征他们未来自我。
旅行隐喻(journey metaphor)
旅行隐喻影响了过去-现在的自我连续性。与那些按时间顺序组织过去生活事件的人相比,那些把过去的生活事件想象成道路上的物理位置的人认为,过去在塑造现在的自己时的作用更大,而且这种模式在不确定当前身份的个体中更为明显。此外,旅行隐喻影响了现在和未来的自我连续性。与那些没有进行隐喻思维的人相比,将未来想象为目的地的一年级大学生认为,他们现在和未来的自我之间有更强的联系。
5.2 人际因素
家庭传承(family legacy)
一些大学生的家里有人已经上过大学,而另一些是第一代学生。与第一代学生相比,家里有人上过大学的大学生更频繁地与家人分享他们的学术经历。这加强了他们的大学认同,提升了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
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
人们对于自己关键人生阶段的叙述越积极,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越高。与此同时,自传体记忆还包括叙事性(将时间不一致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联想联系(将诸如财产、纪念品、感觉、思想和行动等客体联系在一起)和稳定性(自我在时间上的不变性)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都与整体自我连续性呈正相关。另一个结构式整体性思维,它是指将事物视为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倾向,强调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而因果关系也与整体自我连续性正相关。
怀旧
怀旧与过去-现在自我连续性正相关。这是因为怀旧增加了状态真实性,并且通过提升社会联系、归属感、接受感和社会支持来增强自我连续性。
怀旧与整体自我连续性正相关。首先,怀旧通过叙事性和联想联结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其次,怀旧通过加强整体性思维中的因果交互,放大自我连续性。
6 自我连续性的发展观
自我连续性在晚年更高,例如,老年人比年轻人更不可能低估未来的奖励,青少年和年轻人更关心变化和成长,而老年人更关心稳定性和连贯。更关键的是,老年人表现出更高的外显和内隐的整体自我连续性,比较深入他们的过去和未来。
7 自我连续性的文化差异
由于整体性思维的影响,与西方人相比,东亚人认为过去与现在更相关,主观上更接近现在,他们更有可能将未来与现在联系起来,并欣赏一件事件的未来影响。相对于欧洲人和加拿大人,中国参与者有着更高的整体自我连续性。由于佛教强调自我是瞬时变化的,藏族僧侣表现出的自我连续性低于印度人或美国人。
8 集体自我连续性
人们不仅从他们的个人自我,而且也从他们的集体自我来感知连续性。人们将内群体视为跨越时间的。集体自我连续性既包括一个群体的文化连续性(即规范、价值观和习俗的暂时持续性),也包括其群体的历史连续性(即历史事件和历史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主体包括家庭、职业组织、宗教机构、社区和国家。
9 未来研究发展
第一,三种自我连续性类型的差异与关系。
第二,其他影响自我连续性的动机。
第三,更多跨文化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