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停电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当时我们国家的发电量还不大,三峡大坝也还没有建设成功,为了保障城市用电和工业用电,农村是规律性停电的。一般都是在晚饭后天刚擦黑的时候停电,然后快睡觉的时候9点多来电。
夏天的傍晚,每当吃完晚饭后,街坊邻居们都会摇着蒲扇,夹着小板凳从家里走出来,聚在路口的杨树下纳凉。夕阳西下,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着,偶尔有一股风吹过,杨树叶子发出沙沙的响声。树下,男人们穿着背心裤衩,女人们穿着各色的裙子,高谈阔论的聊着,小到村子里谁家的孩子出水痘了,大到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真可谓无所不谈。大一点孩子们坐在板凳上或者听大人们聊天,或者聊着自己关心的话题,小一点的孩子在人群附近相互追逐,仿佛有消耗不完的精力。为了防止被蚊子们照顾,大家都在身上涂了花露水,远远的就能闻到属于花露水的那种独特的味道。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在农村邻居间的关系主要没有特别大的冲突都还是不错的。记得我小时候没少在邻居家蹭饭吃,有时候放学回家,自己家大人不在家,到了饭点就可以直接走到邻居家去在人家的饭桌那蹭上一顿饭。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邻里间相互帮助是一种道德高尚的表现。不仅仅表现在管小孩一顿饭这些小事上,等到农忙的时候,邻居们之间还会相互帮助,集中力量一起抢收等。
记得,我大概8岁左右,爸爸开始做批发业务,每年夏天的时候啤酒和饮料的销量会非常大。那时候从啤酒厂把啤酒拉到家里以后,街坊邻居都会过来帮忙卸车。一卡车啤酒要有一万多瓶,在大家的帮助下不到一个小时车就卸完了。然后,爸爸会买点下酒菜,让帮忙卸车的邻居们一起不限量的喝上一顿。那时候的啤酒真心便宜,2分钱一瓶。现在一瓶啤酒的价钱,可以买当时500瓶啤酒了。这样比较起来,当时的万元户还真是有钱的家庭了。
话题又开始跑偏了。后来,农村停电越来越少,电视也越来越普及,空调也越来越多,夏天的时候纳凉这个事物也就逐渐的消失了。现在,夏天的时候再去农村,更多的时候大家还是在自己家里,吹着空调,吃着西瓜看电视。生活条件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