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农历丁酉鸡年春节已经基本结束了,大部分人已经都回到了工作岗位,各个媒体的编辑也已经年后开工。按照过往习俗,他们写出了很多文章总结春节前后每个人家中的长辈思念后辈的事情。例如什么“驻边军人坚守国境线,已经3年没有回家过年”、“病人急需,21岁小护士提前3天回到工作岗位”等等标题,再配上一张火车站站台上老人泪眼婆娑看着自己孩子登上火车的照片。多年以来,莫不如是。
春节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期盼,家庭是中国人历史上最珍视的地方,只有在家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温暖。爸爸的威严与慈爱,妈妈的温柔与溺爱,无不是我们在外打拼时心中的念想。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守岁时的饺子,孩子们的压岁钱,初二开始的走亲戚串门,更是辛劳一年的父母长辈所期盼的美好时光,而我们作为小辈也同样珍视这样的体验。
而除了春节之外其他的各种节日,也无不承载着回家的期望。
这是美好的,这是值得期盼的,但我们不在家的时候,父母长辈的想念和离家时他们的心酸,也确实让我们感到心酸。
我想,也许我们应该做点什么,让他们缓解这种对我们的想念,不用天天老两口两个人大眼对小眼,无事可做,“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
我想和我的父辈分享我所感兴趣的东西,既可以使我们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除去我们自己的工作生活汇报之外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也可以使我们外出打拼的时候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下面这些,都是我想和父辈分享的东西:
中医
神秘的中医源远流长,曾经遍布大江南北,如今江河日下。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医者仁心,医道合一,辩证施治,君臣佐使,充满了古典意味,散发着无比的魅力。
西方古典音乐
那么多的大师,那么多的经典作品。那么多的黑胶唱片,那么多的 CD 唱片。企鹅三星带花,留声机,水星,DG,飞利浦,那么多的知名乐队和知名指挥对那么多的经典作品做了不同的演绎。单单听一遍,就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更不用说有自己的评价了。
美食
作为一个经典吃货,对美食的书籍向来是来者不拒,也收了不少。随园食单、醒园录、食珍录、食经、饮膳正要,都是我见猎心喜的目标。更不用说近代大家的作品了,如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崔岱远的《京味儿食足》等等。
诗词曲赋
文人墨客,爱诗之人,几千年,作品总数恐怕不下几百万首。我想,还是从《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之类的合集看起是比较好的,也是比较合理的。而且更多的,不是简简单单看这些诗并且背下来,而是他们背后的内容。看到一定阶段,就可以看看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例如什么样的诗才能叫做好诗。
古文集成
《文选》、《文心雕龙》、《古文观止》、《昭明文选》等古文专辑,很有必要能够看一看。
史书
《资治通鉴》、《史记》、《清史稿》等各种纪传体和编年体史书,甚至纪事本末、别杂史,都应该看一看。读史,可以明智,可以见兴衰。
绘画
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这是西方绘画的流行派别;中国的岭南画派、扬州画派、金陵画派。这么多的画派,应该大致了解一点儿。还有那么多的画种,例如水彩画、国画、油画,那么他们的耗材都是什么,怎么用,优缺点,是不是也都应该了解一下呢?
术数
伏羲六十四卦,阴阳,太极,龙虎交泰,白首太玄…… 和中医一样,都充满了别样的魅力。
特别是当今社会,我们所接触到的东西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更可以和他们说说这个社会的变化与趋势,让他们不至于落伍。
当然,可以和父母分享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我们可以根据父母的喜好去选择。
有了这些,父母独自在家时,有事情可做,不至于太无聊太孤单;我们回家时,又有更多的话题可以和父母沟通(我想还有一个作用,降低和父母聊结婚生孩子这种事情的概率)。这样的一个结果,是不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展?是不是可以说也是为人子女者,除去逢年过节回家之外的又一种尊老爱亲的方式呢?
以上做法和观点,同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