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次公益教研展示课中,我现场上了三下七单元《我们奇妙的世界》单元起始课。整个单元的学习以“关于熊猫,你喜欢它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为切入点,引出单元大情境“熊猫伴你去探秘”,学生通过四个大任务的挑战,完成整个单元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任务。现场单元起始课是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一节课完成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梳理,落实语文要素”事物从几个方面来写清楚“,指向大概念“阅读时,弄清事物是从多个方面写清楚,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写作时,从事物的多个方面写,可以让读者对所写对象有更清楚的认识“的建构与运用。
几次试教,学生不同,呈现的课堂形态也不同,不断优化单元模块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山西现场课,孩子们下课时竟然请求拖堂,想要分享自己的思维导图,可知孩子在课堂里的学习与生活发生了关联,有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有现场的表现性任务驱动和成果展示,调动起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里有看得见的生长。
回来后,脑海里一直在思考大单元教学到底如何推进,这样设计的背后到底是哪些理论在支撑,可是就是没有想清楚,因此迟迟没有动笔写相关的思考。
今晚是新网师语文研课第四讲,主题就是学习情境的设置与学习任务的分解。李老师通过优秀预习作业的案例,让我们反复感知什么是好的学习情境,什么是适切的学习任务设计,最后归纳出评价好的学习情境的四条标准,标准来自于新课标中关于学习任务的表述,抓住关键词提炼而成。如,新课标P45内容: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津。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典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学运用。
反复咀嚼这两段话,信息量极大。李老师从这里提炼出几个关键信息,就变成了对学习情境的评价标准:一是生活性,即是不是基于学生的真实需求设定情境;二是关联性,有没有与学生的生活与生命发生关联,任务与任务之间有没有相互联系;三是整合性,有没有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是实践性,有没有体现语文实践活动,即识字与写作、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高人指点,恍然大悟。用这四个标准去对应自己第四次预习作业。生活性,有;关联性,有;整合性,有;实践性,有。可是导师为什么说我的学习情境缺乏情境性和实践性呢?原来我的表述方式不对,是以说课的角度来介绍自己的设计,而不是用直接面对学生的语言组织文本。看来,还需要细细琢磨自己的作业。
读万卷书重要,行万里路重要,高人指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