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篇第九④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指的是孔夫子,绝:是杜绝,杜绝得要彻底干净。也就是说孔夫子身上是没有这四个问题的。毋:通无,没有的意思。意:是指自己的认知、自己的念头、自己的臆想、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观意识。所以“毋意”是告诉我们自己不要有念头,自己不要有什么样的想法。
我们接下来看“毋必”——必:必须的,自己的期望,自己的期待。在生活当中我们总是会有期望,总是会有什么事情是必须的。比如说我期望别人必须要对我好,别人必须要对我好;我期望孩子的学习好,孩子必须要学习好;我期望领导重视我,领导必须重视我。
“毋固”——就是不要固执己见。
“毋我”——不要有我,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这个都是我。
我们再用生活当中的例子,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连在一起讲,这个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去理解。比如说:我现在正在工作,开始起了念头,我今天晚上的时候要吃红烧肉,念头起了。
念头起了,接下来就会产生期待,我今天晚上希望回到家里,我的爱人已经做好了红烧肉,在那里等我。期待一旦变得再加重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那是必须的,就是必须要达到这个结果。
随着期待就会产生我自己的固执己见。比如说我今天晚上期待想要吃红烧肉,到家里发现做的不是红烧肉,我就开始起情绪,开始变得固执。你为什么没有做红烧肉呢?我中间甚至给你发了信息,告诉你我今天晚上要吃红烧肉,你为什么依然没有给我做?那这个时候就会固执己见,自己的认知就会发生作用。
我们自己的意,念头;我们自己的必,那个期望;我们自己那个固,那个己见,都是产生在“我”之上的。所以当我们如果没有了“我”,也自然没有了自己的念头,自然没有了自己的期待,没有了自己的固执。
我们再举个例子:我现在还在工作,这个时候我要产生念头了,孩子在我下班的时候,应该是在写作业的。念头产生了,接下来就会产生期望,就会产生期待,我们是希望我回家以后,看到他正在写作业的。
可是我们到了家里发现他并没有写作业,这个时候我的固执己见又出来了——你为什么没有写作业?你这个时间段不应该是在写作业的吗?可是你还在打游戏。这个时候开始我们自己痛苦不堪,并且他也会变得痛苦,这都是建立在“我”之上的。
我们再举个例子:依然是在工作,这个时候我要产生念头了,说我下班以后,我的爱人肯定做好饭了,因为我饿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产生了期待,可是我们到了家里,发现她并没有做饭,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又固执己见——你为什么没做饭?
你不知道我这个时间下班吗?你不知道我下班以后会饿吗?你在家什么都不干,怎么就做饭还做不好?你看,又开始固执己见,就认为我认为的就是对的,别人就一定做着我们想要他做的那件事情,这个都是建立在“我”上。
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依然在这里工作,工作了一年,我觉得我做的很好。接下来又开始产生期待了,领导什么时候给我升职?什么时候给我加薪?好不容易盼到了月底,没有给我加薪,他也没有提升职的事情。
这个时候因为有了念头起,有了自己的主观猜测,有了自己的想法,产生了期待,我们认为一定会给我加薪,给我升职的,结果没有,所以我就会很固执自己现在已然形成的见解和认知,就会产生痛苦,产生抱怨,产生负能量,同样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的基础之上。
再比如说:我们在谈感情的时候依然如此。我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念头,快中午了,他应该给我发信息,问我吃了没有。这个时候又产生了期待,产生了必。后来你发现他并没有给我发信息。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生气了,甚至发信息去质问对方:你为什么没有发信息?你在忙什么?是不是你和别人去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你看我们又开始固执自己认为的见解,然后产生痛苦,让对方也觉得压力倍增,同样这都是建立在“我”的基础之上。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它是讲修行的,它是讲如何让我们快乐和自在的,想从根源上去解决生活当中的痛苦和烦恼,不要起念头,不要主观起意识、起想法。
我现在在这里工作就是工作,我不会起一个念头,说我回家以后是什么样子的,自然就没有了期盼。没有了期盼,自然也就不会固执己见,我们不以自我为中心,自然也就不痛苦。
比如说我们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并没有什么期盼,我们没有想象回到家以后,他必须是写作业的,爱人必须是做好饭的,别人必须是关心我们的,领导必须是给我升职加薪的,这些妄念我们一个都不动。所以就没有期盼,没有期盼就没有固执,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就不会痛苦。
当我们修到一个很深的境界之时,自然没有想法,不起念头。这个时候有的人说了,这个太难了。当我们还修不到不起念头,不去期盼的时候要怎么办呢?第一种方法是你修到了那个境界,自然没有,不用刻意,不用要求。
那我们修不到,就来了第二个方法——“戒”。如何去戒?还用刚才的例子,说我正在这里工作,我去想着晚上我到家以后,爱人有没有做好饭?孩子是否正在写作业?当我们起了这样的念头,我们就要告诉自己了,不要乱想,工作就是工作,到家以后是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不要提前去起念头,控制自己的念头,不让自己去想。当你不顺着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进行下去的时候,自然就没有“必”,没有期待,没有那个事情必须按照我的念头和想法发生,当然也就不会固执己见,也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这个就是“戒”。
当我们正在做事情的时候,或者在生活当中任何时刻都一样,我们一旦起了一个念头,起了一个期盼,起了一个想法的时候,我们就要用“戒”的方法告诉自己:“停止妄想,停止认知,停止我们的念头”,及时地制止住,下面的事情自然就不发生。
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也很实用,我们生活当中的痛苦都是因为以自我为中心,所产生的想法。比如说别人必须给我回信息,别人必须尊重我,别人必须认可我,别人必须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事情,别人说的话必须能说到我的心里,别人必须要解决我的问题,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的基础之上所产生的痛苦。
我们戒的时候,从三个方面去戒:第一个方面,我们刚才有讲自己的念头,当念头起处,产生想法就要及时地制止。因为念头不易察觉,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起了念头,起了想法,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所以不容易戒。
那再讲第二点,容易戒。就是不要让自己期待,说我们想了一件事情,既然念头起了,那我们就接纳、接受,但是我不对这个结果产生期待。这个事情不是非要必须按照我的想法、我的标准去呈现。这个时候减少期待,自然也就减少了痛苦。
比如说我们想象到家里以后,孩子是正在学习的,爱人是做好了饭的,虽然动过这样的念头,但是到家即使看到他不是我期待的样子,也不会痛苦。我们可能会说孩子:抓紧写作业。告诉爱人:去做点饭,说我饿了。
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那么痛苦。说我们产生了一个想法,希望别人对我们更好,希望给我们加薪,希望给我们升职。那这个想法产生了以后,期待的结果没发生,但是我们懂得从这里戒住,从这里停住,也痛苦少一点。
那我们再讲第三点,说这一点也不容易戒,一旦有了想法,就会自然而然产生期待,我就自然产生了情绪。好,那我们再退而求其次,讲第三个点“毋固”。这个事情我虽然起了念头,我虽然有所期待。
但是,这个事情发生了,跟我期待的、想象的不一样,我也不会固执己见,我也不会认为只有我的才是对的。所以我们没有那么固执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痛苦。
我们戒的时候是从后向前,从毋固开始戒,事情发生了,不是我们期待的,不是我们想象的,但我没有那么固执,我也就没有那么痛苦。这个相对来讲更容易去实现,更容易去戒掉。那我们可以做到不固执己见,我们就再上升一个层级,不要让自己产生期盼,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的。
那我们上升到这个境界,痛苦就又会减少很多,只剩下了自己的念头,因为念头是最不容易戒的,也是最难的。当我们戒掉了“毋固”,戒掉了“毋必”,就只剩下念头。
那随着念头起,我发现一个念头就戒一个,发现一个念头就戒一个,从生活当中的小事情开始戒、开始止念,最后就可以达到没有任何的念头,没有任何的期盼。这个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了我,没有了我的念头,我的想法,我的期盼,我的己见,我的固执,以我为中心,我们会发现生活当中没有任何痛苦。
举个例子:我们坐在这里,没有产生念头,想要喝什么样的水,这个时候有什么水我们就喝什么水,就不痛苦。可是我们要起了念头就不一样了,我想喝茶,我想喝什么样的饮品,最后你会发现来的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就产生了痛苦。
我们再举个生活当中的例子:说我今天带孩子出去买衣服,我们就会开始有想法了,你要穿这样的,你要穿这个颜色的,你要穿这个款式的。可是不要忘记了,我们是给谁在买衣服呢?
我们给这个孩子买衣服,他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就不要站在我的想法、我的期待、我的己见上去给他做决定。我们可以给他建议,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讲,他的思维体系可能不健全,他可能不懂什么样的面料更好,我们可以讲给他听,但不代表你可以给他做决定。
我们给他做了决定以后他不穿,没有用。可是我们要不停地去执着自己的见解,孩子就没有了他自己。所以生活当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当我们懂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想法为中心的时候,我们这个人就会变得很坦然,就会变得随遇而安。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没有关系,因为自己并没有设想,并没有固定的想法和期待。
我们再来看儒家这里告诉我们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道家在讲无为,不要刻意地去为之,不要按自己的标准去做事情。《道德经》又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没有自己的心,没有自己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而是看他人的需求而去做事情。
孔夫子为何赞叹尧、舜、禹的伟大?可谓至德,可谓至圣,可谓无为而治。比如说尧,舜,禹,并不是说大禹一定要去治水,而是洪水影响了人们的生命、粮食,这个时候我就要去治理水患。
比如说舜帝那个时候,随着人变得越来越多,需要刑法,就让皋陶去制定刑法。看人们都吃不饱饭,需要耕种,所以就让后稷去耕种,研究农业发展。那随着人们彼此需要物品的交易,所以就创造了最早期的集市。
所以这都是无为,这都是无我的表现。不是我想要做什么,而是看别人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这个时候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期盼,没有自己的己见,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才能看到他人的需求,因为没有了自己的执念。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当我们学习了儒家的文化,我们就会按照这个思维去做事情。比如说有的朋友会问我:你要讲到什么时候呢?我也不知道,只要还有人需要,只要我还能讲,我就去讲;说你到底都要讲什么内容呢?我也不知道,人们需要什么,我就去讲什么。
这个时代的人们更需要什么,我就去讲什么;说未来到底要往哪里发展?我也不知道,看大家的需要。大家需要这里做什么,我们就尽力而为地去做什么。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不会执着于自己固有的概念。我们就不会期盼某一个必然发生的结果,我们就懂得顺势而为,我们就懂得顺他人的需求而为。
所以整个这句话是修行的核心思想,是需要我们反复地在生活当中去验证、去体悟,我们才能自在从容,不会自我为中心,不会固执己见,不会有期待,甚至不会有念头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