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观义151:襄公元年·哪里有那么多的快意恩仇

《春秋》观义151:襄公元年·哪里有那么多的快意恩仇

襄公元年,《春秋》历史上最大的事儿应该是“九月辛酉,天王崩”了。除了这七个字之外,关于周天子的去世,孔子再没有任何描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襄公的即位,除了“公即位”的高调记录之外,当年秋,邾国国君邾宣公到鲁国行朝见之礼。当年冬,卫、晋两国先后派大夫作为使者,到鲁国行聘问之礼。

其实,鲁襄公也不是历史的主角。襄公元年,最抢眼的还是晋、楚之间的拉扯。

晋国主导的诸侯联军包围原本属于宋国的彭城,试图赶走楚国安插在彭城的宋大夫鱼石。最后,不得已只是带回了几个心被困彭城却向宋国的官员。当年夏,晋国继续讨伐郑国,诸侯联军在鄫地待命,晋悼公和卫献公则作为后援在后镇守。即便如此,楚国仍然出动军队救郑。郑国则趁火打劫,仗着楚国的救援,继续侵伐宋国。

乍一看,这场拉扯乱纷纷,拎不清其中的道理。实际上,晋、楚两个大国都明白,在通向争霸的路上,大战不可避免。从襄公元年的态势看,和的路,因为鄢陵之战的缘故,已经被堵死了。战的路,两国都没有必胜的信心。和不了,战不起,只好耐心地拉上其它诸侯国一起慢慢玩拉扯。

这种情况下,谁都想“快刀斩乱麻”,问题是谁也没有那么快的屠龙宝刀。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讲“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这话用来形容晋、楚两国的处境,再贴切不过了。谁也不敢将全部精力和赌注押到专门针对对方的战争解决上,毕竟那个害处不是晋、楚这样的大国可以承担和面对的。

哪里有那么多的快意恩仇?分明是兼顾两端的利弊权衡!

(一)原文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夏,晋韩厥率师伐郑,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秋,楚公子壬夫率师侵宋。九月辛酉,天王崩。邾子来朝。冬,卫侯使公孙剽来聘。晋侯使荀罃来聘。

(二)白话试译

襄公元年春,周历正月,鲁襄公即位成为新的鲁国国君。鲁大夫仲孙蔑会同晋大夫栾黶、宋大夫华元、卫大夫甯殖、曹、莒、滕、薛代表带兵包围为宋大夫鱼石所控制的彭城。当年夏,晋大夫韩厥率领军队讨伐郑国,鲁大夫仲孙蔑会同齐大夫崔杼、曹、邾、杞代表带兵驻扎在鄫地。这一年秋,楚国的公子壬夫率领军队侵伐宋国。九月的辛酉日,周天子驾崩。邾宣公到鲁国行朝见之礼。当年冬,卫献公以公孙剽为使到鲁国行聘问之礼。晋悼公以荀罃为使到鲁国行聘问之礼。

(三)观义

襄公元年春,周历正月,鲁襄公即位成为新的鲁国国君。《春秋》以鲁国为视角,记载242年的历史,共涉及到12位鲁国国君,其中明确标注“公即位”的仅有鲁桓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位。鲁襄公即位,《春秋》记作“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表明襄公即位时,虽年幼却由正卿辅佐,即位仪式符合礼制,权力过渡无争议。

当年秋,邾宣公到鲁国行朝见之礼。冬季,卫献公以公孙剽为使到鲁国行聘问之礼。晋悼公以荀罃为使到鲁国行聘问之礼。新国君即位,小国行朝见之礼,大国行聘问之礼,这是符合礼制的。

襄公元年春,晋、楚之间继续明争暗斗。鲁大夫仲孙蔑会同晋大夫栾黶、宋大夫华元、卫大夫甯殖、曹、莒、滕、薛代表带兵包围为宋大夫鱼石所控制的彭城。此时的彭城,已经不属于宋国了。最终,诸侯联军自彭城接回了几个心系宋国的官员。

襄公元年夏,晋大夫韩厥率领军队讨伐郑国,鲁大夫仲孙蔑会同齐大夫崔杼、曹、邾、杞代表带兵驻扎在鄫地。晋、楚之间,并不直接硬碰硬,而是卷动各自能卷动的诸侯国,进行拉锯战。晋大夫韩厥带领诸侯军冲锋在前时,晋悼公和卫献公一道在后方驻军作为后援。

襄公元年秋,楚国的公子壬夫率领军队救援郑国,郑国则乘势侵伐宋国。

九月的辛酉日,周天子驾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