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理解上都认为朋友圈粉丝就是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从长远看来,应该将粉丝定义成具有产品与客户,品牌与客户,商家与客户情感纽带的品牌受益者。这也形成了用户和拥护者的区别。大家不再单纯的就是买卖关系,而是形成了生动的有故事的有强连接的关系,用户成为了品牌或者是商家个人的拥护者,产生了情感关系。针对群主的小店,目前现有的粉丝数量,通过朋友圈如何做到粉丝之间的互动,增加粉丝之间的参与。甚至可以形成一个这个写字楼白领群体诉说疑惑,之类的一个小社群,相亲,减肥,美容,交友,工作交流等等。好比,刚才谈到的试吃,邀请去公司试吃的就是粉丝,她利用群主的产品形成公司的一个福利,对她个人而言是有利可图,享受到美食,也享受到美誉。产品,品牌与该粉丝及公司及潜在消费者都形成了故事强连接,试吃上商家再策划相关互动活动,互惠互利。
社群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如何能够让用户跟用户产生连接。互动,有个做茶企业,微信群建立后,运营社群其实是要享受失控,要去中心化,让用户来做主人公,我觉得黎万强在《参与感》这本书当中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参与感是整个品牌和社群的灵魂,用户不在意你品牌的伟光正或者高大上,只在意这件事情是否跟他有关。不论是激励主办活动的人,还是参加活动的人,都是在去中心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形成社群还有几个前提。第一个是:产品和作品。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事实上差的蛮多,关键在于你是否真的有一个死磕的态度。举个例子,就像逻辑思维的罗胖,前段时间他们新办公室没装修好之前,有十几期的节目是在我们办公室录的,原来我也听过罗胖很多演讲,听的时候也没觉得这个胖子有什么,道理谁不会讲啊,但是因为那些天天天待在一起,我能够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节目是怎么录的,原来他一期40分钟的节目要从下午两点一直录到凌晨一两点,他不允许自己有提词器,也不允许有一句磕巴,否则就要重录,这就是的一种死磕自己的态度。
第二点,是要有鲜明的价值观,包括爱恨情仇,比如像NBA在内的很多体育俱乐部,其实都有所谓的世仇,你怎么样去树立一个像神话故事中有的那个强大又邪恶的敌人对你建立社群就特别关键。我们早期的敌人是立顿,在12年6月我们发布产品第三个月后,他们的电视广告就完整的抄袭了我们的;第二个敌人是当时我们跟王家卫先生发布「问茶」那部微电影之后,中国茶产业协会宣布封杀我们,也包括大家现在看到似乎我们在与整个茶行业为敌,但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刻意为之的策略。话又说回来,我们确实从内心来讲没法去认同很多茶叶品牌对消费者的欺瞒,也真是是因为我们有非常清晰的价值观,很多用户会来热爱我们,支持我们,此外建立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器。
最后一点,我觉得创始人还是蛮重要的。我的微信上加了很多乡土乡亲的用户,其实我微信平常很少加人,签名档就写着:土人老赵,无农药好茶,要加我的话请注明是否是乡土乡亲用户。但凡是我们用户,我的私人号都会加他们,就可以非常直截了当的去倾听他们的需求,也包括他们对你的投诉等等。举个例子,前几天我们有个用户,晚上发一条微信投诉我们,发的是我们中秋的行囊礼盒的照片,那包装不是特别美观,打包很凌乱,他当时很隐晦的说,觉得乡土乡亲还可以更完美一些。就这么一句话,我当时看到他的留言,就上去问发生什么了,也同时把这条信息直接发到公司内部群里面,最开始以为是内部事故,我们的同事没有按照标准来打包,我们在自查问题的同时,用户又发了第二条微信,说他错怪我们了,其实那张图片是从他老婆那边转过来的,他当时还没有在家,他老婆收到我们的礼盒之后,把行囊打开就特别喜欢,但是重新包回去就包的有些难看,这个用户看到照片之后就直觉性地认为是我们不够完美,虽然是误会,但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我们紧接第二天就拍了一个视频教程叫:重现包袱的美好,找了个暖男用非常温暖的方式教你如何打点行囊,当天那个用户他太太就按照我们的这个视频重新打包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行囊发给我们看。这些细节其实就会特别触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