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昨天下午我在咖啡店看书的时候,从我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我的衣服上。那可是我刚刚下狠心买的一件好衣服阿。勃然大怒的我忍不住大发雷霆。平时的我从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唯独昨天,我愤怒的声音几乎传遍了店里的每一个角落。我想那应该是因为过于愤怒而忘记了自我吧。您看,在这种情况下,“目的”还能讲得通吗?无论怎么想,这都是“原因”导致的行为吧?
哲人:......那么,假设昨天的你恰巧拿着一把刀,一生气便向对方刺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辩解说“那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吗?
青年觉得哲人太极端,哲人则分析说青年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青年是先产生了大发雷霆的目的,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哲人也告诉青年其实也可以通过讲道理达到大发雷霆想要达到的效果,愤怒不是唯一的方式。
青年对于哲人的话非常不赞同,说愤怒完全是一种突发式的感情。
哲人举了一个母亲和女儿吵架,有怒气,可是当一接到老师的电话马上就和颜悦色,挂完电话就又开始训斥。青年认同这个案例。
哲人: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青年认为哲人是对人性的不信任。
这一段辩论到此引入到青年认为哲人虚无主义,明日继续。
今天看到关于愤怒的解释,我其实也是不理解的,看到哲人的这段话以及他给青年的分析我也有些不太赞同,可以多想一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看似表象的东西后面真的是有自己的目的的。
网络上有一个段子,说的二胎妈妈,一边对大孩子的作业大声呵斥,一边对怀中的宝贝亲昵。我看到这篇段子的时候,真的就是感受到我身边这样的妈妈不少。
关注孩子的作业,就是想要通过愤怒的方式让孩子重视学习,其实换种方式也可以达到,不过这样的修炼更难。
《非暴力沟通》强调的就是要理解,我们其实也可以考虑换个角度,如果我们是那个孩子的话,愤怒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个青年大发雷霆的服务员又会是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
既然愤怒是可放可收,我们尽量少愤怒,多理性,对己对人都是好的。
所以一旦愤怒,觉察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可以换什么方式达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