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在中国古代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早由齐景公所设置的官职,其目的是为了辅佐君王处理国家政务,地位为百官之首。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设立相国,诸如著名的商鞅,张仪,吕不韦等名相,为秦朝统一天下做出巨大贡献。
其后,多个王朝对相这一官职的定位也都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务,如此历史悠久的官职为何在汉武帝时期遭到削弱,相是什么原因与皇权发生冲突?
汉承秦制,相权继承
丞相制度最早由大一统的秦王朝所建立,所谓中央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掌握全国的政务,监察,军队,权力极大。
秦朝因军队的重要性,故秦始皇嬴政只设其官不任其人,这导致实际三公仅二人。
丞相字义,丞为承受之意,相为辅佐之意,意为辅佐天子处理全国政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
秦朝末年由于苛政各地爆发起义,以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最终的垓下之围而结束,刘邦正式建立大汉王朝,史称西汉。
此时西汉刚刚建立,百废待兴。
摆在刘邦面前的是全新的朝代,秦朝的天下大一统和西楚霸王的分封制度,很显然结局都失败了,该以何种体制过渡到新的王朝,该以何种制度建设新王朝成为刘邦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终,刘邦采用进两步退一步的方针政策,采取汉承秦制的国家官僚制度,地方上采取郡国并行制度,在消灭异姓王后,由同姓王担任各地区诸侯,并由中央配备相国。
相对于秦朝汉初丞相由多位功勋列侯担任,所谓萧规曹随,担任这一重大官职者,皆为功臣,客观上缓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对一同处理国家政务有积极作用。
汉初丞相,权力日盛
汉初丞相为功勋大臣出身,多有陪伴高祖打天下的能臣。
其功勋卓著,背景深厚,势力庞大,关系网盘根错节,上到中央权臣,下到地方各级官吏都有其亲朋子弟。
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西汉初期的丞相无论是地位,权力,声望都不是秦朝时期可以比拟的。
最重要的就是执政皇帝不是秦始皇那种威及天下的千古一帝,所以在对待丞相态度上,不得不显示尊敬和倚重,而汉初丞相之权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其一,早期汉朝处理国家重大问题采取朝议方式。
朝中够级别的重臣集中在一起对国家存在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范围极广。
储君的立嗣、宗庙典礼祭祀、国家刑法问题等......
这一时期丞相为实际会议的领导者,在会议讨论出结果,再由丞相向皇帝复述,裁决权在皇帝手中,但会议方向上掌握相权手中。
其二,汉朝继承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但两者偏向有所不同,秦朝以军事夺取天下,重武重法。
所以设立三公之时,不安排掌握军权的太尉具体何人,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掌控能力,而御史大夫同为三公之一,有监察权,从而一定程度制衡了丞相。
而汉朝没有认识这一点,御史大夫虽为三公之一,但待遇仅秩中两千石。
而太尉和丞相为万石,御史大夫沦为丞相副职,很难做到制衡和监察。
汉初自周亚夫以后,无人担任太尉这一重要军职,此职一段时间由丞相兼职,大大提升了丞相权力。
其三,文景时期汉朝丞相拥有监察百官之权,以及任免下级官吏权力,其将监察与人事权合二为一,这是很可怕的,这种制度下丞相获得了打压群臣,一家独大的可能。
其四,丞相甚至拥有弹劾百官以及诛杀官员之权,前者弹劾百官细说还处于监察范围之内,后者要超出监察之权。
如遇贪官污吏,罪大恶极的官员可以先斩后奏,但问题依旧是,这也可能成为担任丞相者为自己谋取最高利益的工具。
其五,丞相应有各郡国的官员审计考核之权,该权力可以使丞相彻底掌握地方晋升的人事大权,恪尽职守的丞相可以为国选拔优良人才。
但丞相仅为职务,具体行使权力还要看人是谁,掌握此等权力很可能使丞相任用提拔自己亲信,以及各地方长官为晋升巴结丞相,与其为一党,危害甚大。
其六,劝谏权,如皇帝所做出决定不正确,丞相可以进行劝谏,因此一时期相权势力庞大,因此一定程度上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其七,属官数量庞大,甚至自成一府,丞相府官员鼎盛时期达362人,麾下官员执掌监察,政务,监察地方等权利。
武帝继位,乾纲独断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的千古一帝,与秦始皇并立为秦皇汉武,其一生做派极其强硬,中央集权,征服西域36国,攻伐越地,推恩令削弱诸侯王,设置13州。
可以说汉武帝用一生给西汉换取了四周的安宁,以及内部一定程度的稳定,但晚年昏聩致使巫蛊之祸的发生。
不过从种种事迹上我们可以评断出,汉武帝是一个乾纲独断的皇帝,他是不允许有任何权利可以制约皇权干扰皇权,他的这一性格也导致汉朝政体出现了重大改革。
汉武帝继位之初,国家实际权力由窦太后分管。
汉武帝因金屋藏娇深受窦家喜爱,这使得他可以在皇位争夺战中取得胜利,但是弊端则是身为天子要受制于人,无法自由施展权利。
窦太后死后,田蚡担任丞相,因出身高贵,其姐为汉武帝母亲王皇后,因此成为丞相。
但田蚡此人相貌丑陋且骄横跋扈,身居要职却利用手中权利为自己谋取私利,提拔大量自己亲信,招致汉武帝忌惮。
更过分的是,甚至为了扩张住宅地盘要将考工官署划分进来。
开办宴会时必要大肆敛财,住宅豪华程度让人汗颜,院内美女数以百计,惹得汉武帝极为不满,种种劣迹,导致汉武帝最终罢免田蚡。
虽然田蚡被打压下去,但是丞相制度依旧还在,皇权相权矛盾依旧尖锐,这成了悬在皇帝头上的利剑。
改革政体,置中外朝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采取中外朝措施,外朝不变,依旧是以丞相为首的各级官员,处理国家日常政务。
随着丞相权力被打压以及中朝(内朝)的建立,使得外朝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甚至沦为政务执行机构。
最早的中朝的人员构造主要为皇帝近臣,这些近臣大多没有多少根基,被皇帝赏识任用提拔,从情感上更愿意对皇帝一人负责,对皇权更加忠诚。
中朝人员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军队方面,汉武帝时期摒弃和亲政策开始组建汉家骑兵军团与匈奴正面交手,汉武帝开始亲自掌握军权,并设置军职军号亲自提拔优秀将领。
霍去病,卫青就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人物。
霍去病因功被册封冠军侯,为表彰功勋将担任的骠骑将军,破格晋升为仅次于大将军的重号将军。
卫青更是由一个养马的奴仆提升为车骑将军,最终被提拔为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
汉武帝凭借因功授爵的方式获取了一众优秀统帅的心,这些将帅自身没有什么宗族和世家势力作为背景,汉武帝就成了他们的依靠,这就导致军队相当多的将帅效忠于汉武帝个人。
其次就是近臣方面,汉武帝决策的制定需要幕僚从旁协助,相当于参谋的职能。
这些官职包括侍中,左曹,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等官员,还包括外朝的一些皇帝信任的官员,以及部分九卿和一些还未进入官场的儒生团体。
为了让这些地位不高的人出入皇宫禁地,皇帝特许给这些人加官授予一定的名号。
有此名号虽然地位依旧不高,但是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商讨国家机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驳斥外朝一些政策等等,伴随皇帝也是一种晋升渠道。
最后就是少府的一些官员,少府的职能是掌管皇家资金和财务,包括负担皇家的衣食住行,主要就是伺候皇帝和后宫和皇族的机构。
但是由于其常年伴皇帝左右,皇帝对其知根知底,深受皇帝信任,因此近水楼台先得月,这里面很多一批人也因此获得权利,这里面典型就是尚书。
中朝制度设立之前,权力范围仅掌握司笔札并局限于皇帝身边,但随着中朝制度的正式确立,尚书地位水涨船高。
少府的尚书负责处理天下奏章,成为朝廷重要中枢职务,很多朝廷重臣如想获取更高权利职只能领录尚书事,可见其地位。
尚书自此有属官和具体职务责任,属于皇帝直属的亲信秘书机关,地位无人可及。
中外朝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权力分配制度的重大革新,是对皇权的又一强化,目的在削弱相权提高皇权。
内外朝设立后,内朝官员可以不用通过外朝直接听命于皇帝,丞相为首的外朝则沦为执行机构,由头脑地位转化为手脚地位,为日后王朝皇权的加强有很好的借鉴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