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遥祭幽魂,几度离别。”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我们拜祭缅怀逝去的亲人,这一天,逝者归根,生者寻根。
我生于西北,长居南方。我发现北方人更注重中元节的拜祭,而南方人则更看重清明节的习俗。
特别是那些失去了父母的游子,回乡拜祭已成为每年固定的程序。高中同学的聚会,也常常安排在中元节前后,这一节日似乎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情感的纽带。
-
在我的记忆中,中元节自我记事起,便是家中每年雷打不动的“大事”。小时候,每年我都会跟着父亲去祖辈坟茔祭奠。父亲总是在祖辈的坟冢前低语,仿佛与亡故的亲人交流,而我则感受到一种庄重的神秘。
那是一片真正的旷野,祖辈的坟茔按辈分次第排列。年长的女性亲戚跪在坟前痛哭,显然,那里埋葬着她们最亲近的人。那时的我,并未深感悲伤,更多的是对这一情感涌动场景的好奇。
真正体会到中元节特殊意义的,是母亲的离世。当母亲病重时,我还在异地求学。为了不耽误我的学业,她忍受着剧痛,对我隐瞒了病情。毕业后,入职的第一个月,我还没来得及领到人生的第一份薪水,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们。那时的我,人生瞬间陷入无尽的灰暗。
五年后,父亲也离开了。中元节因此成了我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即使后来在南方生活,仍然每年利用年休假回故乡,参与中元节的祭奠。
那一天,从坟茔的热闹程度可以看出哪家人丁兴旺,兄弟姐妹是否团结。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宰羊祭拜,以告慰逝者,同时也象征着家族的兴旺。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祭祀形式逐渐简化,用熟食代替生祭,丰富的纸质供品也成为表达心意的常见方式。
每当此时,“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哀痛总会浮上心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人到中年,方懂中元,其实,真的是人生的一种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