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朝,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年轻人,此刻深陷于迷茫之中,他对于自己是否喜欢龙小妹感到困惑,或者说他现在根本没有心思来考虑这个问题,只是被三哥和母亲推着往前走。
他清楚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就是母亲、三哥和三姐,三姐不爱说话,但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关心着四弟。每个月,王春朝只有两天假期,而在路上会耽误大半天时间,所以在家呆的时间很短。每次回家,他都会带来一堆脏衣服,而三姐总是二话不说,迅速为他清洗干净。
通常,王春朝在周五晚饭前回到家。即便是在雪花纷飞的冬天,三姐也会在当天把他的衣服清洗得干干净净,并挂起晾晒。如果遇到雨雪天气,王美芝会把四弟的衣物晾在房间里。
家里的房间都很小,王美芝的房间曾经是三姐妹的共用房间,随着两个姐姐出嫁,这个房间只留下一张床。女孩子都爱美,但王美芝知道母亲的房间也不大,湿气多了对老人的身体不好。于是,她将湿衣物放在自己的房间,虽然有点拥挤,但毕竟是弟弟的衣物。
那个时候,家里做饭需要用柴火烧锅。在熬粥的时候,王美芝会一边做饭,一边用火将弟弟半干的衣物再次烘烤,总之,她是一个细心的女孩。在王春朝上学前,她总能将这些脏衣物变得焕然一新,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入一个背包中,让王春朝带到学校。
陈千金一再告诉王美芝,不要把弟弟给惯坏了,她认为王春朝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尽管陈千金的话语中充满了责备,但她也是出于关心,想要安慰自己的三女儿,毕竟,王春朝作为四儿子,和哥哥姐相们相比,他似乎不那么能干。
王春朝虽然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但母亲却说他做事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刚开始上高中时,他回家洗衣服,母亲和三姐总是不满意,即使衣服和床单都洗了,三姐也要重新洗一遍。后来,王美芝就不让他动手了。
王春朝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家里人干什么活都不指望他,最后导致他干活干得不精致。其实王美芝也知道,像王春朝那些同龄伙伴,他们自己收拾衣物也不咋地,只不过因为没有姐姐,即使干得不好也没人能帮忙。王美芝常常心疼这个弟弟,因为很多情况下确实是她替他付出了心血。
当然,王美芝同样很心疼三弟王春生。在家,她比三弟大一岁,总会主动帮助他,但王春生这小子却总是说什么也不想麻烦姐姐,他认为这些事情,少休息一会儿就能解决,何必麻烦姐姐呢?
王春生告诉王美芝,他是弟弟,而王美芝是姐姐,理应是弟弟照顾姐姐。他觉得不能让姐姐照顾弟弟,自己也不是小孩子了,已经到了成年人的年龄,更不能劳驾姐姐。
然而,王春朝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姐姐愿意给他洗衣服,说明心里有他这个弟弟,爱着他,再说了,这些衣服在他手里怎么洗也洗不干净,尽管放了很多洗衣粉,还用肥皂使劲搓揉,可洗出来的衣服依然不太理想,而一交到三姐手里,三下五除二就焕然一新,即使是旧衣服穿在身上也显得格外舒坦。
正是因为这样,尽管他穿的衣服在班级里属于最差的,但衣服干净到一尘不染,让其他同学刮目相看。原来,好衣服不一定能突显一个男生的帅气和洒脱,但干净整洁的衣服穿在身上,即便有补丁也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陈千金也知道王春朝在学校读书,所以尽量给他穿一些体面的衣服,避免其他同学在学校里看不起他。不仅如此,王美芝因为在家干活,母亲也会给她一点零花钱,而她每次都舍不得花,总是悄悄地放在王春朝的书包里。
然而,王春朝回学校发现后也会悄悄地放起来,等到下次回家的时候,会偷偷地放在王美芝的衣兜里,并留下一张纸条:“亲爱的姐姐,你已经帮我太多了,而且你为这个家付出了那么多。这点零用钱是你仅有的,我不能再要了,否则我还能配得上是一个高中生吗?希望能理解我,姐姐。”
王春生其实也常隐瞒着母亲,想贴补四弟一点钱,但也被王春朝以同样的方式拒绝了。在母亲借钱被大嫂拒绝大哭过一场以后,他瞬间变得成熟起来,他知道他们这个特殊的家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太穷了,因为贫穷,连最亲的人也不愿意借钱。而他现在又没有能力挣钱,所以只能省。
陈千金尽管小时候衣食无忧,可是经过那个特殊的政策之后,他们家从此过上了贫穷的生活,甚至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吃饭都成了问题,衣服也是从亲戚那里救急过来的。
人,从穷到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叫生活、叫幸福。可是人一旦从富有到贫穷,那日子每天都是煎熬,甚至是生不如死的切身感受。陈千金可是有过这个经历,所以她结婚以后,学会了勤俭持家。
陈千金两口子拼命干活咬牙省钱,才给几个儿子盖了院落。说是4座其实是三座,因为三个儿子外面都有单独的院落,现在这座老院是老四的,堂屋是十五年前盖的,东屋可是有了30多年的历史,他们老两口打算等老四结婚的时候再重新把东屋翻盖一下就行了。
王春朝读高中的时候,陈千金一个月只给他60元钱的生活费。在90年代,那时的钱很管用,60块钱能解决一个人温饱水平。陈千金觉得60块钱在家可以让全家花很长时间,春朝的学费已经交过了,其他应该没有什么可花钱的地方,在学校足可以让他吃饱饭。
陈千金哪里能够想得到,作为一个高中生,笔墨资料需要花不少钱。王春朝每月的60块钱,至少需要拿出15块钱用在学习上,这一点他不敢给母亲提出来,这个家虽说不是一贫如洗,可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王春朝觉得全家人只有他一人在吃闲饭,不仅帮不了家庭的忙,还要上学花钱。更为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的是,三哥和母亲并不觉得他在学校会吃很多苦,又软磨硬泡给他定下一门亲。
当母亲一遍遍和他商量定亲时,他告诉母亲,还不如把定亲的钱用在他读书上,以提高他高中的生活水平,让他买些更多的学习资料。他没有直接告诉母亲自己的高中生活有多艰难,他觉得凭他瘦削的脸庞,母亲一定能看出端倪来。
可是陈千金是吃过大苦的人,再加上子女众多,所以对孩子,她从来没有认真琢磨过,因为整个心思都落在了窘迫的生计上。她觉得能让儿子去高中读书,对他可是最好的疼爱方式,60块钱已经不少了,如果作为全家的日常开销,足够两三个月用。
她常开导王春朝:“高中有饭吃就行了,有书读已经不错了,就像你三哥说的那样,即便你考上学,凭咱们这个烂包,到那时说不定成家更难。现在尽管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了,但是人家女孩看上了你,这样的机会哪里还能找得到呢?
倒是三哥三姐问过他这60块钱够不够花,他们都想私下补贴他一点,可每次都被他拒绝了。他告诉三哥三姐,完全可以吃得饱,他不可能把自己实际的情况告诉这两个亲人。
不管怎么说,王春朝毕竟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心智还是不太成熟,总感觉亏欠这个家很多,认为自己上高中确实成了家庭的负担,所以对母亲给他定下的每月60块钱,不敢再提出高一点的要求,哪怕老师让交资料费什么的,他也是从这笔生活费中扣除。
穷人家的孩子成熟得早,王春朝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