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真是太太太太适合急躁类的父母了。
首先,它很直白,很好懂,没有大道理,没有理论教育。每一个案例读起来像在看一个个微型小说,每一个对话看起来就像在刷朋友圈、刷微博微头条,很有意思,再不爱读书的父母也能读得进去。
其次,书中的育儿方法执行起来无压力、无难度。通过若干个家教育儿场景,对症下药,一字一句地教父母怎么说、怎么听、怎么做。父母不需要“大彻大悟”,只需要闭着眼睛跟准没错。
最后,它是一本实用家教育儿宝典。任何一个和孩子冲突的场景、对话或状况,它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可谓“一书在手,育儿好帮手”。
学习家教育儿技巧的目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如何说、如何听,是为了让孩子更听话、更好掌控吗?绝对不是。
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
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
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在互相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怎么办?
与孩子产生共情很重要
尝试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本书也能锻炼成人的沟通技巧
比如学会赞赏:用描述代替评论("真好!""太好了!""真是绝了!")
1.描述你所看见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学会以后,我们能得到什么
当我们把书中教授的沟通技巧融会贯通以后,我们的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家人,对于孩子,我们会彼此相爱,让自己快乐,也让我们所爱的人快乐;面对冲突,面对矛盾,我们在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责和抱怨,并且学会体谅他人的感受;我们学会了尊重,提升了自我尊重水平,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伴侣的需要,也尊重自己的需要;我们的孩子情绪平和,善解人意,能够准确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会成为有爱心、负责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