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王阳明此时已经成功考中了进士。
而之后,一些有才华和名望的人们就在京城中开了一个聚会,也邀请到了王阳明,而且在一起吟诗作赋,写那些华丽的诗词文章。但是王阳明却在途中说到“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于是便不再考虑那些繁华的词章,而之后,王阳明回到了家乡,并且在那里住了阳明洞行导引之术,也就是一些休养生息以及占卜的术。学这些术学久了,也就可以预补先知了。有一天坐在洞中,有他的四个朋友来拜访他,还没有到地方,王阳明就用这先知之术,让仆人去迎接他,并且还说了那些友人过来时的种种情景,而仆人果然在途中遇到了这些友人,两人一对话,仆人和友人们都十分惊讶,以为王阳明已经得道。但是王阳明又开始了沉思,最终,王阳明又悟了!这些只是小把戏,用来簸弄精神的,并不是真正的道。于是就开始修佛家的习。而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渐渐离世俗越来越远了,但是突然开始思念自己的奶奶和父亲,然后又陷入了一些沉思,突然王阳明又悟到了父母之思和孝道这些念头是生于孩子的,我们孩童时期就有这些念头,如果去掉这些念头的话,那么就是断灭种性,就不是真正的人了,于是王阳明便放弃了佛家的修行。又到钱塘江来养疾,而又准备入世去进入官场。
而有一天到一个寺庙里,看见了一个僧人闭关了三年,不说话也不看东西,王阳明一眼就看破了这件事情,他喊道,这个和尚整天在说些什么,在看些什么?!我们可能会对这句话很疑惑,因为这个和尚其实什么也没看,什么也没听,但其实这个就叫禅语,用这些来道破这个和尚的行为,而和尚也突然惊起了,就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悟些什么,于是就睁开眼睛和王阳明对话,而王阳明竟然问僧人家里还有人吗?僧人说还有一个母亲,王阳明又对他说,你想他吗?而僧人回答,不能不想啊,于是王阳明就把他在阳明洞误导的断灭种性之理告诉了僧人,僧人哭着谢了王阳明,而第二天,这个僧人就走了。
从这一则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尝试了词章,道家和佛家的一些修行,但是都认为这并不能悟到真正的道,也就是不能达成他圣贤之志。
而之后,王阳明就收到了一些徒弟,而在当时,几乎是百分之99的学者都溺于去背那些圣贤之学,去写出那些华丽的文章,但并不知道要向内求去求那身心之学,而王阳明首次提到这点,让人们先立下成为圣贤的志向,而因为这句话,王阳明就收到了一些徒弟,有人也理解了,他便开始听他讲学。而有一个叫湛甘泉的翰林院的人,他和王阳明一拍即合,都要以倡明圣学为志向。
而王阳明和当时的学者有什么不同呢?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学者其实没有一个志向,只是遵循朱夫子的向外去求理,去格物,去不断的学习,而其实立下志向要讲究立己和达人,而为什么王阳明有着立下圣贤的志向以及不断的去推行和朝向他,因为这个圣贤的志向给了他一种使命,而这种使命就让王阳明不断的追求这个志向,并且对于这个世界有着更好的愿景,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
而湛甘泉和王阳明要以倡明圣学为事这个事情其实非常难的,因为当时人们已故的思想就是朱夫子的理不断地渐修格物,向外去求去学,而当时百分之99的学者都是这样想的,但是王阳明和湛甘泉不同的思路就造成了,如果他们想要倡明圣学,也就是他们的道,那么他们就需要改变这个世界,所以这依然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事情。
而在王阳明35岁就遭遇了他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之一,那就是当时刘瑾当权,于是,南京的一帮班子以戴铣为主的人就上舰,但是被打了庭杖,并且投入锦衣卫大佬,而王阳明就上书去救这些人,而这个上书其实十分委婉,但是也体现出王阳明写文章的本领,而王阳明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这件事情看起来毫无价值,因为皇帝根本不会因为这一个芝麻官而去改变他的想法,并且这也是必死无疑的一件事,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就是王阳明正在追寻自己心中的道,虽然这件事不能改变,这就是命,但是他要追随自己的姓,也就是义之当为,这件事,王阳明已经抱了必死的心态,所以也会无愧于自己的心。而这件事,王阳明被打了40庭杖,并且投入了锦衣卫大牢,其中任何一个事情都已经能让人们进入阎王的名单中了,但是,王阳明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且被贬到贵州龙场。在那里,他将做出一个惊动中国哲学史的事情。
王阳明虽然说从不同的爱好中最终定下了自己的志向,并且了解到了如何去实现的方法,但其实王阳明也是一个全才,因为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最终成功?但是他却在成功之后认为这件事情并不能达到自己的最中志向,也是做圣贤,于是王阳明最终才放弃了这件事,但其实王阳明就是一个妥妥的全才。
王阳明青年时期的这些事情,对于我们又有怎么的启发呢?首先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立下一个志向,并且以他作为使命不断的去朝向。而有着一个使命的话,做任何事情其实都是有方向的,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也会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