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内明】
先思:有德行的人处事时不会过于偏激,而是以亲切地妥当的姿态面对。
怀瑾说:大政治家处理国家事务时没有成见。无适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却设立底线。无莫也,有所选择的作为。比,对比。那道德为参照,只做符合道德的事。
https://www.xyyuedu.com/zhuzibaijia/lunyubiec/33001_2.html
钱穆说:适,专一偏向。莫,不愿。比,遵从。君子既没有特别专注的,也没有不情愿的,在对外做事时追行道义的标准。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1/lyxj/005.htm
朱熹说:适,专一偏向。莫,不愿。比,遵从。无可无不可而能应变,依凭道义而怀有德之心。
http://www.guoxue123.com/jinbu/0401/01lyjz/003.htm
总结:
相同点:君子有所选择的作为,不是因为对事物的偏向,而是以道义为准绳进行判断后的结果。
不同点:
1.适的意思:南怀瑾认为其同时具有怀抱期望和没有底线两层意思。钱穆和朱熹认为指专偏一事。
2.莫的意思:南怀瑾认为指有所选择的作为。钱穆和朱熹认为指不愿做(某事)。
3.比的意思:南怀瑾认为指对比。朱熹和钱穆认为指遵从。二者表意相通,皆是以道义作参照,指导行动的意思。
后评:处理事物能够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形式,却始终不失道义,是君子风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