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和认识圆锥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掌握这部分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能为以后学习复杂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前提。教材通过用圆锥容器装水(或沙土)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的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充分利用好学生知识和经验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感知数学探究的魅力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倡导学生经历“直观猜测——实验操作——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索、分析验证的意识,以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空间思维。在设计教学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圆柱的体积概念和计算方法,为类比圆锥的体积概念和计算做好铺垫。以爷爷家的麦堆为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揭示了圆锥的体积概念后,类比学过的三种立体图形,学生很容易从圆锥和圆柱的共性出发,联想到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联。紧接着结合动画初步感知、猜想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体积的体积关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小小研究员”和“自学导航”两个环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倒水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体会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总结圆锥的体积公式,剖析公式要点,强化理解。最后回归到麦堆问题,并通过练习达到夯实基础、拓展延伸的目的。
反思这节课,我做到了充分放手,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的过程,在实验操作中验证、归纳,以达到知识的建构,感受数学探究学习的魅力,教学效果较好。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在探究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后,应及时练习,强化理解;第二,时间没有充分把握好,导致最后一个拓展题没有讲到。事实上即使自己口头上带过一句,也会将练习的层次拉开;第三,教师的过渡语比较生硬,有待提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课堂是师生活动的重要场所,只有走进学生的世界,把课堂归还学生,才能更好地焕发教学的魅力和作用。在今后的时间里,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反思,沉淀自我,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