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习惯讴歌母爱的伟大,看了武志红老师的《自我的诞生》,我突然发现,我们在体现伟大母爱的同时,居然有不少人顺带给孩子带来了一些伤害。
当然包括我。
儿子上小学时,我给他报了钢琴课,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他学一门乐器,培养业余爱好。一段时间后,很显然他不感兴趣,明确表示过抗拒。可我一意孤行让他坚持。
这样的行为其实给孩子内心造成了很多创伤或者说是阴影。
现在看来,当时我们还属于严重的共生关系中,觉得他是我,我是他。
事实上,在孩子三岁之前,与父母共生是正常的。三岁后, 父母要视情况及早与孩子“分离”,越早越好。
比如一些小事上,让他自己做主。
成年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在生活经验方面高于孩子,凡事要求孩子,控制孩子也是自然的。尤其是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是至高无上的决定者,他只需要执行者就可以。
用武志红老师的话说,很多我们引以为傲的共生关系,并不是健康的。
我的一个朋友,孩子上小学起她就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可谓无微不至。因为所有精力在孩子身上,她要求孩子不能有任何隐私。在孩子面前,她有绝对的权威。
吴志红老师说,几乎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走向分离时就越容易,但如果这份爱很匮乏,孩子的离开就会变得困难很多。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说,我很爱孩子,可是为什么好多父母,哪怕在孩子成年后,依然全方位干涉孩子,以不容置疑的主人翁态势,升学,找对象…
是意识不到“分离”重要性,还是单纯的做不到?
武老师说,对母亲来讲,要做到与孩子分离,有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母亲有自我和自己的世界。
如果母亲有自我和自己的世界,那么虽然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她必须照顾孩子,可随着孩子能力不断增长,她会自然而然地后退。但如果母亲没有自我和自己的世界,这就很麻烦 ,她会舍不得孩子与自己分离,因为这会让她感到失落。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当我们想给另一个人爱时,需要问问自己,我对他做的是增强了他的自我,还是破坏了他的自我,让他变得强大自信,还是让他变得虚弱自卑?
我们在爱孩子时, 也可以参照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