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23年第9次周复盘。关键词:复利效应。
这周越来越感受到复利效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写作和思考这件事上。本周读的《好好学习》中的内容,也越来越深刻理解了复利效应应该如何去帮助自己。
一个人如何让复利效应在生命中发挥威力?
只有两个字:坚持。
坚持住前期的无聊、枯燥、乏味和质疑,当一切的坚持都开始变成自己的习惯,或许复利效应带给我们的改变,就会悄然而至。
一、回顾
1、本周做了什么?
01 每日反思7篇,除了周日内容较少,其他时间每天都能保证3000字左右;
02 简书日更7天,公众号更新6篇,其他平台同步;
03 读书2本《好好学习》《学习力》;
04 有氧运动5天,力量训练7天;
05 完成工作任务;
2、上周计划
01 每日反思配合清晨三件事;
02 坚持早起;
03 回顾有关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的书籍,找到自己的困惑解决办法;
04 有氧运动5天,力量训练7天;
05 简书等平台日更文章;
07 在工作中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协调好与写作的时间安排;
3、完成情况
主题阅读未按计划执行,其他内容均已完成。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就可以在周末看到一个较大的收获。
通过微习惯法,把自己要培养的习惯和需要做的事进行拆解,保证自己每天都可以坚持做一点,积累下来,一定可以获得收获。
要相信复利效应。
二、收获
本周有两大收获:
1、写作,让我爱上思考
越来越感受到写作带给自己的复利收获和逐步产生的威力。
以前自己的敏感性特别差,每天都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人和事,都感到稀松平常,没有任何思考和书写的意识。
自从坚持写作以来,最近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思考开始变得敏锐起来,很小的一件事就可以触发自己的思考。
比如周五早上上班路上,在经过一个路口等红灯时,看到一个父亲领着孩子小跑过马路。
当时绿灯已经开始5秒倒计时了,他们走到马路中间时红灯亮起,此时车流开始动起来,有其他路人竞相跑过去,而这个父亲却停留在马路中间的隔离岛上等待。
旁边的示意让他过去,可是他并没有继续,而且挥手示意让车走。此时看到他低头跟孩子说着什么。
我看到这个场景在想,或许父亲是担心车流太多不安全,更或许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做一个守规矩的人。
我们对待孩子经常要求这个、要求那个,但是更多时候我们自己却做不到。要求他们的同时,如果父母也能做到,可能会更显的有力量。
我一路上都在思考,到底这件事给了我什么样的触动?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只有不断去认识到规则,不断去融入规则,遵守规则,或许才能更好拥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就像红绿灯一样,它制约的是路上车流的走向,是行车流动的规则。而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遵守生活中的一些规则,那各项工作可能会进展地更顺利,也更高效。
但是,人终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能每个人都拥有同样的想法,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接受同一套制约,因此就出现了大趋势下的混乱和无序。
当我们无法去改变这种混乱和无序,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我们自己,只有增强一种反脆弱的能力,增强适应不确定性的能力,才能更好成长。
你看,我从一个看到的小事,就引申思考到我们的规则意识和反脆弱意识。
这都是经常写作带给我的福利,让我对很多小事产生反思,因为要写一个东西,你就只能去深入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更好探索自己的思考边界,获得一些有价值的沉淀。
通过这些天的坚持,也彻底把写作这件事变成了一个习惯性动作,不用刻意去想、去计划,睁开眼就可以掏出手机写几句话,打开电脑习惯性打开云笔记写一段文字。
这一切都在自然地发生,没有消耗任何意志力。但是给外人看到的结果却是:自律和毅力。
其实,这都是习惯使然。
只有当写作真正融入生命时,才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接下来需要做的依然是坚持写作,每天的思考、读书的感悟、情绪的变化等等,都将成为自己书写记录的源泉,而且取之不尽。
2、想改变行动,先改变认知
过去的这一周读的成甲升级版《好好学习》,受益匪浅。上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年前,当时对于书中介绍的很多知识感受不深,主要原因是超出自己的边界太多。
一方面自己没有相关经历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心理词典”内容较少。
再次阅读,发现很多内容开始变得清晰起来,生动起来,甚至开始拥有自己的思考。这些都得益于这近一年的成长改变,通过大量读书写作,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加速了体验的内化。
分享书中对我触动较大的三个点:
01 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根本原因是认知深度不够。
比如有的人工作10年,但是经验貌似并不是很多,而有的人工作两三年,却拥有极其广阔的经历经验。
这说明什么?
除了本身可能的平台和资源外,更重要的是认知层次和认知深度在起作用。
很多人都是追求一时的学习爽感,追求一个个的学习爆点,只为了追求学到一些新奇的概念、新奇的方法、新奇的理论,只满足于知道和简单应用,而不是思考这些内容背后的原理和底层规律。
这就导致出现了不断追求快速和过于看重时间的积累,而忽略了真正的底层思考。这些最终将会让差距不断拉大。
那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呢?
书中给出一个方法:寻找自己的临界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就是那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底层规律和结构的通用知识。
比如各学科的最基本规律和定律等,都属于临界知识。这些内容可以让我们用最简单的理论去认识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事物,看清楚他们本来的面貌,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表面本身。
对我们实际应用来说,那些底层思维和方法,才是最应该追求的内容。
只有掌握足够的底层思维方法,才有可能面对一个可能出现的困惑时,迅速找到一个切口深入,而不是一直在问题表面和边缘试探。
这部分内容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一定要重视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因为只有相互联系的知识才有可能更具有普适性。
因此,读书时,不管看到什么样的内容,都去思考一下,这些内容我有过类似的经历经验吗?我有过相关知识储备吗?我能想到什么?等等。
通过这样一番思考,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知识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而这个思考过程就是需要我们面对的底层方法,也是提升认知深度最快的捷径。
02 写反思日记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自己每天写反思日记,通过不断写反思日记,一方面可以给自己积累一个时间银行,多年后回头看能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也会持续加速自己的思考能力,不断纠正自己的思维偏差,实现更好改变。
第一次听说“反思日记”这个提法是在周岭写的《认知觉醒》中,他提到,自己每天都写反思日记,写了160多天后才萌生了开一个公众号的念头,进而慢慢打开了自己的成长之局。
他写的这个反思日记的意图原点,其实就是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的方法。
如今兜兜转转看到了最原始的出处,倍感欣喜,或许这就是一个好习惯可以影响更多人的人生方向,这是最大的价值。
那么应该通过写反思日记来更好帮助自己成长呢?
成甲在书中分享了一个方法,他在每日反思日记中设定一个八大习惯的反思模板:
1、积极处世;
2、先有目标右后行动;
3、要事第一;
4、双赢思维;
5、先理解别人,再争取让别人理解自己;
6、协作增效;
7、不断更新;
8、请教达人,知识迁移;
这是他学习了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提炼的反思习惯。
当然,具体内容都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来进行设置和调整,关键的是现有写的这个动作,后面才能实际去完善。
我自己习惯的反思模式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每天先把前一天的基本情况做一番梳理。看看任务完成了多少,没有完成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原因后规划下一步行动。
第二部分,写出触发思考。前一天学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哪些事,触发了我什么样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我应该如何去改变等。
每天都通过这种反思去深度剖析自己,会让自己的情绪、心态越来越平稳,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清楚知道接下来应该如何做,而不是每天都迷迷糊糊、不知措施。
牛人的方法,很多非常值得尝试和学习,只有当你实际用起来,才会感受到威力,这是我最大的感受。
03 复利效应
很多人都会提到复利效应,这本身是金融领域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收益的叠加规律。后来慢慢扩展到多个领域,尤其表现在一个人的成长提升方面。
复利效应的规律是,一开始随着时间的进展,成效非常缓慢,甚至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旦达到某个临界点,会迎来指数级爆发。
我们在提升自己方面,同样如此。
比如减肥,一开始的一段时间,就算你每天疯狂锻炼、控食,收效都不明显。
但是当你坚持一两个月后,开始达到临界点,这时体重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掉。这就是复利效应的威力。
再比如写作,你一开始写了很多内容,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毫无变化。
只有当你坚持到一定时间和程度,突然发现任何文字都不再惧怕,任何一个小的事情都会触发你大的思考,甚至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你。这也是复利效应的作用。
李笑来曾经说过,我们做任何事都用有成本,只有当你的付出和时间触碰到成本线,你才会迎来自己的里程碑节点,到那时才会出现指数级改变。
关键是,我们能否耐得住前期积累阶段的无聊、枯燥、怀疑和焦虑,这才是多数人无法看到自己改变的真正原因。
人是功利性动物,如果短时间内看不到成绩就会放弃。但是话又说回来,既然每件事都拥有成本,你付不出去足够的时间和经历,付不出足够的成本,那怎么可能拥有大的改变呢?
所以,一定要坚持住一个基本认知:任何事都符合复利效应。一定要坚持住前期的枯燥阶段,后来一定可以迎来改变。
如何熬枯燥的前期?
可以用微习惯法。
充分拆解目标和任务,让每一步都可以马上操作落地,不要过分消耗精力和意志力。
设定奖励机制,每完成一个步骤和小目标就适当奖励自己,让大脑知道这件事值得做。
让这个循环坚持两个月,成为习惯,就可以让其慢慢靠近复利效应积累的本来了。
三、不足
本周最大的不足依然是状态不稳定。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都无法保证每天都最大限度的固定节奏。
状态好时,一天可以输出上万字,状态差时,可能只有一两千字。
虽然每天基本可以保证都在写,但是节奏不对。如果节奏不对,对于思考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不利。
而且这种不稳定的节奏会导致状态的不断拉胯,进而伤害到已经培养的习惯。
比如周天,应该提出批评。这或是一段时间以来最拉胯的一天。
写作没有任何进展,吃甜食控制不住,刷视频没控制住,书和文章没有做,甚至都到了眼前的事也在拖延。
这状态让我觉得很羞愧。
既想改变,又缺乏行动,这是逻辑上的悖论,也是精神上的撕扯。
当知道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也知道怎么去操作,却没有实际行动的知道,跟不知道有什么区别呢?
这样只会更加增加自己都焦虑感和烦躁感,更加觉得一些的方法都没有意义,因为自己没有切实的收获。
这种情况久了,很容易导致自卑感的蔓延。
因此及时止损,及时清理自己内心的负能量,至关重要。
只有把自己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和负面能量清理走,人才能变得清爽,也才有可能对当前和接下来要做的事,保持一个理性思维。
不敷衍、不应付应该是最基本的做事态度,要切记啊。
四、计划
下周计划内容:
01 继续每日反思,深化调整部分内容;
02 坚持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至少保证5天;
03 读书2本,获取践行清单开始自我尝试;
04 简书等平台坚持日更;
05 与同频朋友进行积极互动,学习他人有价值的思想;
06 在工作中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协调好与写作的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