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的孩子》这一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帕南特教授研究团队的杰作。本书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挑选100多人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贫富阶级分化是如何影响了下一代人的机遇。从家庭结构,父母,学校,社区各方面全方位展示了贫富阶级之间的差距,本来阶级就不平等了,仅仅谈机会均等是不公正的。寒门难出贵子,这不仅仅是贫困家庭的事,更是一个社会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无论贫穷富有,黑人还是白人,所有小孩都有机会走向成功,走多远都是由他们的才华和进取心决定。虽然穷,但却不知道什么穷,贫穷并没有限制他们受教育,即使父母教育程度低,对孩子教育期望也低,幸而阶级分化是隐秘的,社区邻里之间还算和睦,种族歧视相对温和,穷人家孩子依靠有能力的邻居或者社团帮助,依然有机会获得很好的教育。 20世纪70年代开始,阶级开始分化了,不同家庭按照不同的经济收入居住在不同社区,导致了邻里隔离,富人一条街,穷人一条街,即使是对街相望却互不来往。慢慢的,富裕家庭越来越多选择私立学校或者更好的学区内,导致教育隔离。最后婚姻也要求门当户对,越来越少的人会打破阶级界限去组建家庭。就这样,阶级越来越明显,固化了。
02
为什么说富人的孩子容易取得成功而穷人的孩子难成功呢?纵观全书,富裕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大多相似,父母一方有更多的时间全身心陪伴孩子,帮助制订学习计划,家庭生活稳定和谐,重视家庭教育,给予指导,提供更多优质资源。而穷人的孩子呢?除了经济穷,更多的是生活在残缺破碎的家庭,成长过车中缺乏父母的关爱或者在隔代教育中长大,学习教育资源都跟不上,如何谈机会。 如此森严的阶级,穷人家孩子的路在何方?这看起来像是个人自己需要解决的事情,但很显然一个社会的事情,穷人越穷,富人越富,到最后依然需要富人去纳更多的税去解决穷人的问题。对穷孩子投资不足会导致更大的代价,抑制经济增长,加重社会负担,政治疏离感恶化等等。如何解决出路,帕南特教授提出早期尤其是小孩刚出生头几年投入效果更明显,不仅减少贫穷家庭的经济压力,从而缓解经济压力对贫穷孩子早期大脑发育。提供小额现金援助,解决就业问题,扩大低收入者所得税抵扣,扩展子女税收抵免项目,对贫穷孩子支援更多教师、社工、医疗专业人员,对贫穷区域的学校注入更多资源,加强邻里社区之间关系。缩小机会鸿沟,让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分化在两侧,这是社会为我们的孩子可以做的。 美国人J.D.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也深刻反映美国当代的问题,即使作者通过努力成为耶鲁法学院的学生,即将跻身于上层的阶级,但是乡下人(低产阶级)具有的敏感多疑、不自信、粗鲁、退缩、抱怨在他身上打下重重的烙印。尤其家庭的破碎重组对作者产生不可磨灭的伤痕。
03
社会分层,阶级固化,寒门难出贵子,这不仅仅是美国的现状,这样是我们中国当下的情况,这必是我们该认真审视的问题。我们的孩子,有你的有我的,他们将处于怎样的一个社会,处于一个怎样的平台,是我们所必须思考的。 刚拜读此书的时候十分震惊,继而陷入深深的无奈,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于美国这样先进的国家,减少阶级之间差距,专家的建议是依靠社会政策,对此我感觉到深深的绝望,这意味着我可能永远跨越不了自己所在的阶层。 那么第一不要幻想跨越阶级,但是我可以尽可能地从自己现有阶级提高一档,踏踏实实工作, 盼着一夜暴富和中大奖显然不现实。 第二好好教育孩子,与其寄托将来社会环境的改变,还不如教导她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生存,不求她大富大贵了,能比上一代优秀一些就可以了。显然,我们这一辈现在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