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职场,忙起来好吗
现在网上有两个说法挺有意思。一个是,要培养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忙起来。另一个说法是,要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忙起来。
两句话里,要实现完全相反的目标,用的却是同一种方法。怎么理解?
第一句,要培养一个人,最好让他忙起来。基本逻辑是,只有让他多干、多学,多历练,多经历事,才能尽快长本事、强素质。第二句,要毁掉一个人,最好让他忙起来,基本逻辑是,让他忙到没时间学习,没时间思考,脑子里那点儿带宽全被鸡毛蒜皮的事占着,哪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提升。
两句话,站在职场中施加影响的领导角度,似乎都说的通,好像都有道理。但是,作为身在职场、处于下属一方的我们,到底该不该忙?忙起来,到底好不好?
其实,不管是培养也好,毁掉也罢,关键的关键都不在于施加影响的一方,而在于被培养、被毁掉的一方。马克思早就告诉我们,外因从来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决定性因素。
也就是说,是培养,还是毁掉,关键不在外界,关键在当事人,关键在当事人自己这个内因,想不想学、会不会学、善不善于学。
小编几次在机场候机时看到一种现象,就是30岁到40岁这个年纪的人,坐在贵宾厅里的大多在读书,坐在普通候机区的全都在玩手机。那么,小编就有点困惑了,到底是人的位置决定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决定了位置?
想学习,再忙也有时间;不想学,忙正好是不学的借口,可以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用这种身体上的忙掩盖思想上的懒。
只不过,人家有的人整天闲着没事干,不进步也就算了,我们很多人天天忙得累够呛,能力素质也不长进,好像就有点冤了。这提醒我们,工作忙点可以,但不能乱,不能活在表面繁忙的假象里、不能心安理得放弃深度思考,要始终守住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向着自己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其实,忙与不忙,关键看人。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干,会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忙的焦头烂额,还状况百出;有的干的轻松自如,却屡有佳绩。更重要的是,也只有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干的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举重若轻,才说明我们的能力提升了、到位了,可以请上级考虑考虑,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压一副更重的担子了。
但话又说回来,职务提升是上级说了算,能力提升可是我们自己说了算。上级要不要提升我们、要不要培养我们,我们自己决定不了,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努力、要不要提升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在大多数的企业或者单位,上级想要提升谁,不光当事人自己知道,别人也看的很清楚,能力不够的时候,光有热情是不行的,想担更重的担子得有更强的力量。“千斤重担都想挑”,关键看你有没有担当的宽肩膀和成事的真本事。
再退一步讲,相较于某次职务上的提升、某项工作上的圆满,我们驾驭人生、驾驭家庭、驾驭生活、驾驭与我们相关的各个方面事务的能力,则是更为至关重要的,这关系我们生存的状态、生活的质量,是更加深刻、更加根本、更加长远的力量。
一般来讲,任何人想要成长、成熟、成才,都得忙一阵子、累一阵子、苦一阵子。这么多年下来,小编从来没见过,哪一个人能轻轻松松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某一领域的高手、某一行业的权威的。没有人,不经历事,就能面对棘手问题,很快拿出高招大招;没有人,不用练,就能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汇报材料;没有人,从来没组织过会议,没组织过活动,一上来就能把会议、活动组织的很严密、很圆满,一点纰漏也没有。这种事,电视里可能有,现实世界不存在。人和人在起点上,都差不多,区别在于后期个人努力的多少,在于学习累积的效果。
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学习也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季羡林先生讲:“知识分子大概是分为三类:先知先觉的,后知后觉的,不知不觉的。第一类是少数,第三类也是少数。”身在职场,我们一定要通过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来提升能力、提升水平,成不了第一类,至少不做第三类。树要向上生长,就先要向下扎根。人也一样,只有先学会积累和沉淀,才能变得强大和豁达。
这里,小编送给身在职场的朋友们三个建议。
一是养成学习习惯。在我们的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应该是思维能力。而怎么提高思维能力,恩格斯早就说过:“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如果能养成读书的习惯,通过书籍这种便捷通道,经常和过往的大家、专家、杂家交流,对我们一生都将大有裨益。怎么养成读书的习惯?其实也不难。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21+90”定律,就是坚持做一件哪怕你不愿做的事,坚持21天,就能形成做这件事的习惯;坚持90天,这个习惯就能稳定下来,变得自然而然、顺其自然。我们不防试一试。
二是保证学习效果。说实话,现在很多单位、企业对员工学习成才都喊的比较凶,抓的也比较多,但从实际情况看,不少企业、很多人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什么原因?关于学习,有个很通俗的比喻。知识好比是猪肉,你把猪肉扛在肩上、捆在腰上、背在背上,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走到哪,你还是你、猪肉还是猪肉,只有你把它吃了、消化了、吸收了,你才能变的强大起来。比喻很通俗,但道理讲的很明白,这就是消化转化的意义。
其实,当今时代的我们学过的东西真不少,比前人、比古人多多了,孔子哪见过这么多书,老子哪见过这么多资料,孟子哪见过手机、电脑。小编估计现在一个本科生毕业前学过的书,比他仨加一块看的书都多。但我们都得承认,这三位圣贤,都是我们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但是想一想,我们看的、学的、见的,比他们多多了,为什么水平没人家高?很简单,没学会、没有真学会、没有真领悟。单就学习理论而言,只有学得彻底,才能说服自己,也才有可能说服别人。人有两次素质上的飞跃,一次是把想法变成说法,另一次是把说法变成办法,不少人还停留在第一次飞跃上,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还需假以时日的潜心努力。
三是增加学习难度。美国一个叫詹姆斯的哲学家建议大家“每天做点自己不想做的事”,小编认为很有道理,可以作为我们每个人进步的阶梯。金一南先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做难事必有所得”。民间也有一些说法,好走的都是下坡路;平坦的路好走,但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每天做点困难但有益身心的事,每天淘汰自己身上不合时宜的东西,这是逼自己进步的有效办法,长期坚持,必然获益。
西方有个传说,天方古国有一种神鸟叫“菲尼克司”,满500岁后,便集香木自焚,然后她会从死灰中复生,羽翼鲜美异常,不再死。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新陈代谢的重要性。我们没见过神鸟,但很多人见过鹰。鹰这种动物在活到一定岁数之后,羽毛就会老化,爪子也会损坏,它必须脱一次毛,等长出新的羽毛和爪子,才能重新称霸天空。神鸟自焚也好,老鹰脱毛也罢,都是一次很痛苦的过程,但只有完成这个过程,才能获得新生。我们每名普通人也一样,也需要不断“脱毛”,不断更新自己,才会遇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