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樊登读书会强烈推荐的有关家庭治疗的一本心理学书籍,由卡尔·惠特克以及他的学生奥古斯都·纳皮尔共同完成,卡尔作为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精神医学教授,对探索精神世界有了极大的好奇心,对他来说,精神疾病的本质就是丧失了幽默和放松的能力,家庭需要重新学会让生活变得好玩。这本书主要针对大卫的家庭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治疗过程,剖析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有多大,从刚开始对治疗师的抵触到逐渐敞开心扉,从埋怨对方到认识自己,并对治疗逐渐产生好奇心,卡尔和纳皮尔“夫妻般”的合作引导以及大卫家庭所有成员的齐心协力,终于不再成为热锅上的蚂蚁们。
治疗师首先明确:家庭治疗是一家人一起做的。治疗师从不认为哪一个人有问题,也不认为有所谓的对错,想要建立更好的家庭关系,就必须放下谁有问题的执念。16岁的克劳迪娅是布莱斯家庭的大女儿,经常离家出走,夜不归宿,并且有自杀倾向,在儿童精神医师那里接受个别治疗毫无起色,于是家人转向卡尔请求帮助,第一次见面11岁的儿子丹不在现场,大卫夫妇以丹不重要,强硬挑战治疗师的严谨和专业性,卡尔不为所动,强烈要求必须全员到场才能开始。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如果希望从本质上去疗愈一个人,就不能把某个人从家庭中割裂出来处理,而要将他的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去干预,去疗愈家庭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段关系——它们都是导致问题形成的因素之一,也都有可能帮助问题改善。只有整个家庭决定改变,改变才能真正发生。
家庭治疗师关注的角度,通常是外部视角,比如“你这是怎么了?”这叫内部视角,“你这样,别人会怎么做?”这叫外部视角,虽然是从“病人”开始,但更多是通过这个“病人”折射出来的连锁效应展开分析,他关心的不是哭泣者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把哭泣看成一个信号,观察它在外界引起的反应。任何情绪其实本来都无过错,但如何对待这些情绪,决定了他下一次以什么样的形式再次表达情绪。
所以治疗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家庭质疑过去有关人际关系的教导是否正确。家庭治疗除了了解个人内在,更重要的是通过人际关系,找到家庭中最根本的问题。家庭是一个小型社会,有其社会秩序及规则、结构、领导、语言、生活风格及精神内涵。每个家庭的呈现方式不同,有些时候,家庭治疗师甚至不解决问题,因为有些问题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因为一方表现得太过“关心”,另一方丝毫不接纳,执着于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父母如何执着于改变孩子,孩子便如何执着于改变父母的执着。所以,治疗师的本职工作是通过引导,让整个家庭成员了解彼此、认识自己,甚至成为家庭的治疗师、自己的治疗师,家庭各个成员应该是一种团结协作的关系,相互尊重、互帮互助,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让我们回到故事本身,大卫是个律师,工作狂,内心封闭,不善表达,妻子是个全职太太,一心为家,但不够独立,极其缺乏安全感,夫妻关系紧张却从不争吵,以至于把气全撒在孩子们身上,卡罗琳教条主义的教育方式把女儿当七岁小孩看待,凡事要管,而大卫的不管不顾,成就了儿子丹的狂妄自大,一心想取代父亲的地位,而想让家庭平息战斗的小女儿成了讨好型人格。如果想要追踪到底,其实大卫和卡罗琳也各自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当卡罗琳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时,其他人却视若无睹,这让卡罗琳极其难受,她对着女儿说:“你只会偷懒!”这种习惯性埋怨的表达方式,瞬间引爆冲突。治疗师在这里谈到了一种新的语言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应该学习谈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偏激的攻击别人。“我在厨房里感觉好烦好难过,你可以帮我吗?”用“你的做法让我觉得怎样”代替“我觉得你怎样”,感受多了,责怪就少了。
然而,为什么卡罗琳只对女儿发火?治疗师猜想那可能是因为卡罗琳和大卫都觉得对方很重要的缘故,不敢把感觉全部表露出来,怕伤害到彼此间那层薄弱的安全感,甚至害怕失去对方,而这种感觉其实克劳迪娅也似乎能感应得到,因此克劳迪娅“替罪羊”的身份,或许是全家人默许的,只是为了掩盖夫妻之间紧张的关系罢了。我们深耕卡罗琳的原生家庭发现,她的母亲脾气很大,很暴躁,一个很能吵的人,没人敢惹她,所以有什么事情卡罗琳基本选择自我忍耐不会还嘴。因此在处理夫妻矛盾的问题上也是一样,不会选择沟通,而是把气撒到克劳迪娅身上,而克劳迪娅其实就是卡罗琳营造出来的她母亲的角色,她实在忍不住了,必须有个“替罪羊”充当出气筒。
大卫为了保护这段感情,不敢站在妻子的对立面明目张胆地支持女儿,他的父位缺失也造就了儿子丹的狂妄自大。治疗师深耕其原生家庭,发现大卫父亲的掌控欲很强,一直活在父亲的阴影里,以至于成长的路上一心想证明自己,比如突然收到波士顿总部的晋升机会,后来却发现和父亲的推荐有关系,一肚子火全部宣泄出来,直到父亲诚恳地向他道歉。我们可以看出大卫和父亲的相处模式其实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会选择逃避沟通,用行动证明自己。
所以治疗到这里,我们发现最严重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之间无声无息的疏远和婚姻关系的逐渐冷却。在某种程度上,克劳迪娅的危机就是父母发展出来的,父母不温不热的感情危机犹如火山下的岩浆并没有消失,看似在地表下暗暗流动,却随时准备寻找出口迸发。治疗师指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吵,适时将怒气发泄出来,把小小的意见不合迅速表示出来,才可以避免因怒气积压太久而酿成大祸,但吵架并不代表盲吵,以激烈的方式争吵也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能够处理得当,争吵最宝贵的价值或许在于和解时的亲密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吵着吵着双方都笑了的,多大点屁事儿?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是我们每个人都避不开的话题,每个人进入婚姻都会或多或少带着原生家庭的特点,不管你喜欢与否承认与否,那就是你带去新家庭唯一的方式。在原生家庭,我们习惯性地总会将问题归咎于某个人身上,通过这本书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个人的问题其实就是整个家庭的问题,跳过任何人来分析家庭问题都是不明智的。我们也坚信只要你肯改变,对方就会改变,整个家庭都会有所变化。我们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挣脱原生枷锁,持续努力和进步,然后变得更好。通过原生家庭看自己,透过原生家庭做自己。
在婚姻中,对方往往是一面镜子,它映射的是你自己本身,没有另一半,你会看不到自己身上所谓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单身主义者追求自由的原因,没有另一半的“束缚”,不用煞费苦心自找烦恼,但事实上,婚姻可以帮助人们改变,它使人们变得更灵敏、更关切、更有责任感,也更了解他人的需要,人们会更有机会去健全人格,发现不足。你会发现你纠结对方身上的点,往往就是你所在意的,其实没有对错,比如你觉得对方总是早出晚归,说明你特别在意他对家庭的投入,比如你觉得对方总是乱花钱,则说明你是一个对金钱有规划的人,比如你很厌烦对方去哪里都必须让你送一趟,则说明你很看重一个人的独立性。
因此,没有天生一对的夫妻,任何看似完美的感情都是磨合出来的,有人说,婚姻分为四个阶段:甜蜜期、全力斗争期、死亡期、伙伴期。刚谈恋爱小两口因为新鲜恨不得天天腻在一块,一段时间后逐渐会开始一些习惯性的争吵,这些争吵可能就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反射,如果两个人能为了对方而改变自己,合理冲突、努力解决,两人将并肩作战展望未来,如果各自总会挑各自毛病,可能就会闹得不欢而散。
由此可见,父母稳定健全的人格对于构建家庭和谐框架非常重要,而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也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很多时候,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夫妻之间问题的映射,孩子对问题的感知特别敏感和无助,只能通过一些“症状”释放出来,而如果不能从自身寻找原因,就很容易把孩子作为“治疗”对象,治标不治本,问题依然会不断存在,配偶也一样,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可能也会有不良情绪的表现。
总之,婚姻是一门神奇的课程,走进这扇门,就是必修课,只要努力经营,一路上的磕磕绊绊,总会变成点点星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无完人,我们跟所有人的关系,其实都是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学会跟自己和解,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以及他人,家庭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