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聂文蔚
【原典166】“亿、逆、先觉”之说,文蔚谓“诚则旁行曲防,皆良知之用”,甚善甚善!间有搀搭处,则前已言之矣。惟浚之言,亦未为不是。在文蔚须有取于惟浚之言而后尽,在惟浚又须有取于文蔚之言而后明。不然,则亦未免各有倚着之病也。舜察迩言而询刍荛,非是以迩言当察,刍荛当询,而后如此,乃良知之发见流行,光明圆莹,更无挂碍遮隔处,此所以谓之大知;才有执着意必,其知便小矣。讲学中自有去取分辨,然就心地上着实用工夫,却须如此方是。
【注释】“亿、逆、先觉”之说,《论语》: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逆,是预先揣度。亿,是臆想。先觉,是无心而自然知觉。
孔子说,不预先揣测别人会骗我,也不凭空猜测别人会不老实,然而,当对方稍有不诚不信的时候,又能马上自然察觉,这样的人,才是以为贤者罢!
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
【译文】关于“亿、逆、先觉”,你说“只要真诚,就算是旁门左道,刻意提防,也都是良知的作用。”这个认识非常好!不过其中也有掺和混搭的地方,我前面也已经讲过了。惟浚的话呢,也不算错。对你而言,要吸取惟浚的话才能完备;对于惟浚来说呢,他要吸取你的话才能明白。否则,你们都各有偏倚之处。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对浅近之言,也要加以思考,并向樵夫们请教。并不是这浅近之言值得思考,也不是应该去问樵夫,而是舜的良知发见流行,自然光明莹透,毫无任何障碍,这就是大智慧。一有执着和主观臆断、期必,就成了小聪明。讲学中自然有取舍分辨。但是,在心中实地下功夫,就必须如此才行。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 ;4[.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