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读了朱永新先生所著的《新教育的理想课堂》一书。教育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在我读完这本书时,倍有久旱逢甘霖之感。我被他的文字以及精神所感动。这是一个把教育当作伟大使命的人,对教育充满思想的人。作为教师在我脑海里充满了三个词“激情、自信、追求”。
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说道:作为教师,一个问题将会伴随我们整个职业生涯,而往往是直到我们离开讲台退休时,仍然没能获得一个明确的答案。这个问题就是: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在这个问题上,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授课方法,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学会做题的方法。
在“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的问题上,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课堂气氛
一个同事曾说过,一堂课如果气氛活跃了,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够活跃,那么这堂课就会陷入机械、枯燥、刻板以及自我怀疑了。总感觉世界上最难琢磨的事情就是课堂了。简单地说,课堂就是师生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尽量微笑面对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偏离课文,但不偏离内容的情况下,讲些滑稽的课外知识,从而增加与学生的亲切感,有利于缓解课堂气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
一个鼓励的眼神,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在学生的眼里,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有些学生需要鼓励,才会找到自信。有的学生的心理极其脆弱,稍有不慎就会打击这个孩子的积极性。就算是在课堂上的问题回答错误了,不要首先想着去批评他,而是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和他一起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帮助他改正。我带过一个学生,在班级里个头最小,不善于言语,甚至有些自卑。很多的老师都已经被放弃他了,给他小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我接手之后,我第一次提问,站起来好久没有说话,但是我没有去批评他,而是让所有的学生面带微笑给他一片掌声。我也说:你是最棒的。这个学生还是没有说话,但是他第一次笑了。后来的课堂上,我对他的鼓励也多了,渐渐地超越了自己,有勇气地举起了他的小手,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三、了解性格,褒贬得当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何况是人的性格呢?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集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差异。作为这个集体的带头人,摸清每个学生的秉性,才可以更好地驾驭这个课堂。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教师如果连自己的学生性格都不了解,那怎样才能带好自己的学生呢。在前面我们说到,老师鼓励的眼神,有利于融化学生自卑的心,但这只是对某些学生而言。还有些学生的性格,太过张扬,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这里适当的批评比一味的表扬要好得多。这些学生在目前的学习阶段,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没有多大的坎坷。人的一生会没有坎坷吗?谁也不信。越是优秀的人,经历的风雨就越多。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给予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挫折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在新闻里看到一些大学生,因为感情、工作等多个方面的原因,而选择了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填写自己的失败。作为教育工作者,每每看到这里,无不痛心疾首。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成年人,心灵怎会如此的脆弱。原因恐怕只有一个,就是不管是在学校、在家庭,还是社会上,挫折性教育太少。也许这些人,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里,在家里,没有过困难,总是一帆风顺。当走出学校,接触社会时,在有一定的困难时,危机感就随之而来。他们不敢去面对困难,不会解决困难,只会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困难。纵观事例,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批评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
四、亲近学生,打成一片
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身份无非是老师和学生。学生尊师没有错,但只有相互尊重了,才会得到周围人的更加肯定。不要以为只有学生尊重老师,而老师不要有没必要去尊重学生的心理。在同事们的眼里,我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整天和学生们一起疯玩,但是走出学校,我的粉团是最多的,也是学生问好最多的老师。只有亲近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学生们就会不会对老师有恐惧感,从而在课堂上有了度日如年的感觉。通过我自身的实践,和学生打成一片,课堂会更加轻松愉快,还会得到学生的尊重。
五、学识渊博,不断创新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一个教师只有自身的知识渊博了,才会得到学生、家长、同事以及领导的认可。教师的知识素养要让学生折服,教师的学识水平要远远高于教学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达到比自己所教的知识丰富50倍,才算个好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也越高,他们会把老师当作无所不知的百科全书。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做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可以灵活地驾驭课堂。在课堂上,如果一味地按原来的教法不变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扎实的基础,再加以正确的方法,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有兴趣,感兴趣地去学习。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断地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教育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读过《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后明白:一个教师是否能够上一堂好的课,在于教师自身,教育不仅仅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过程,更应该包含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只有教师自身成长了、进步了,才能更好地驾驭理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