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我主要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这本书。零零星星做了点笔记,这其中有收获,也有思考。今天就将这些做一个罗列和总结。
首先说说“有效”教学框架。
一、先“有效”才能谈“高效”。在没有研读这本书之前,我们也在轰轰烈烈搞“高效课堂”:学生会的我们不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我们也不教。我们作为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课堂的主体——学生,经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最后达成学习目标。很多年来,我所认为的“高效”就是这样的。乍一看,这样理解也没有错啊。可是,看过《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后,我认为自己的理解真的太抽象、太空洞了,真的是徒有一番理论。仔细回想,一切理论都是灰色,一朵绽放的花里可以有一千个未解的真相,一篇文章也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解读。先“有效”后才能谈“高效”,这是我读过本书后首先刻在脑海里的。
二、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引言部分就给了我们答案:它在日常的课堂中也能拥有公开优质课的课堂活力;它能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拥有应试课堂想要的成绩;它能够经得起学理解释,简明直接,又是课堂改革过程中的先行者;它既注重高度理论化,又注重应用于实际课堂。追根求源,一堂好课就是“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和个性课堂。”总结的再简单一点就是“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力。”
三、有效教学框架是什么样子的?有效教学框架主体由五部分组成:教材以及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严谨的教学板块;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和规定;教学反思。
乍一看,我们平时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跟这个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是这个框架中的“教材解读”和“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两部分内容落实起来却与我平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出入。我研读过的课例当中,每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都非常的全面,深刻。大家都将具体的课文融入到小学六年的课程体系中去解读,放到整本书的单元体系中去解读,放到语文能力的螺旋上升体系中去解读,解读它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这样纵向和横向的解读过教材后,对文本的把握,对学情的把握也就一目了然了。经过了这样的解读,备课上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再说说“预习”。经过读干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更明确了预习的具体任务是干什么。以前,我们的预习局限于扫除字词的障碍,知晓作者的背景及相关资料,不懂的地方进行勾画和批注。可是干老师的预习作业布置是费一番脑子的,叫做“定向预习”。经过这样的预习作业之后,课堂不再是从零开始。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已经是成功了一半,再加上课堂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就不是难事了。
四、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是什么?王国维再《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也就延伸出来: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
一本书读完了,可是有感觉将这些一下子在自己的工作中落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信,在各位前辈的带领下,在自己的努力钻研中,我也会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教育生涯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