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第一重境界有效教学框架的理解
作为老师,理想课堂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课前一遍遍地钻研课本、教参、课程标准,都是在朝着理想课堂迈进。新教育提倡的有效教学框架,是理想课堂教学的基础模型,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解读教材。一般情况下,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材料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但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当然也不能否认教材的价值,我们需要的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再创造,确定好教学目标及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材的解读方面需要多下功夫,今后要多查相关材料,多角度研究教材。
第二部分是确定教学目标。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目的只能涌现,形成于教育过程之中,但是就一堂具体的课而言,教学目标是能够而且也应该清晰地界定。对于新课程理论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已不陌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三维目标已熟记于心,但是在实践中有时候把握得不到位,三维的课程目标就是一个整体性、统一性。新教育的有效教学框架,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在具体操作中将目标分为基础性、阶梯性目标、核心目标和附属性、延伸性目标。具体到每一类目标的确立,都是根据学到的标准,文本中蕴含的价值及学生的特点而制定。这就提醒我在一堂课目标的确立时,不能单单根据教参来确定。
第三部分是有明确方向的预习。定向预习,让课堂不在从零开始,学生在课前有充足的预习后,他走进课堂的时候,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而课堂也就不在从零开始,从零开始的课堂弊端显而易见,充分的预习,才能让学生有目的、有思考地在课堂上继续钻研,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这样他在课堂上不在是被动的。预习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在预习的水平上。因此,预习任务的设计充分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做一些准备。
第四部分是严谨的教学板块。课堂教学板块,是对教学目标的最终完成,在现教育的有效教学框架中,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因此,课堂上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在教学板块部分,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要求课堂能够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注上本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的时间。再次部分一定要的教学板块的角度来叙述,不能只是重复教材及解读,应清晰地写出教学组织的策略及过程。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在课前应做好准备,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五部分是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在课前我们会预设很多问题,以及很多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是,课前做再多的准备,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他们会在课堂上生成很多我们预设不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口气否定,更应及时判断这些问题的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正好是我们公共学习的资源。因此,课堂上的学生为主反思课堂。
这就正好谈到了我们有效教学框架最后一个部分:教学反思。2400年前,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高自己医术的策略是:恰病人开出药方后,把预测的治疗效果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预测和病情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正是这种“冷峻的反思”,让希波克拉底成为医学之父,也正是对这种方法的继承,才出现了一代代优秀的医生,并且让医学这门实践技术,享有科学的声誉。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不也正是如此吗?针对某一问题确定目标,朝着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且用我们的行动来践行,从而获得一定的成果,最后进行反思评价。
因此,我们想要课堂上的精确与高效,就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制定合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以及学习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在每项任务完成之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目标是否合理,我们的方法是否可行,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才会走得更远。这是对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的感悟,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之后再读再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