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有朋友留言说,只要跟妈妈在一起她就非常紧张,生怕出一点错:
“小时候吃饭不小心掉了一粒米饭,妈妈就会指责我浪费粮食;
不小心打破一个碗,妈妈又会说我做事马虎;
连走路不小心绊了一下,妈妈也会骂我一整天;
她还经常会抱怨我鞋子没放好,水杯乱放,吃饭把衣服弄脏了......
每天都对我大吼大叫,辱骂责怪,仿佛我犯了天大的错。
长大以后,妈妈也经常翻旧账、喋喋不休,好像我从来没有做对过事情。
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我进行纠错,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样的成长经历,让我从小就畏手畏脚,敏感焦虑,经常处于内耗状态......”
听了朋友的诉苦,我不由得心疼起来。
看看周围,身边的确有很多父母喜欢在小事上纠结,内耗!
孩子吃了一点垃圾食品,仿佛明天就会病入膏肓;
孩子摔坏了一个水杯,好像家里就要破产了;
孩子考试成绩不太好,那简直就是不可救药了,似乎将来一定会去工地搬砖......
其实,孩子最怕的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父母无时无刻的数落和打压。
在小事上不断消耗孩子,不仅会损害孩子的精气神和向上的动力,还会减损掉家庭的运势。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一个家庭最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内耗。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博主发的帖子:她三岁的女儿不小心把牛奶杯打碎了,牛奶还有碎玻璃溅得到处都是,女儿看到自己做错事了,吓得一动不动。婆婆听到外面的动静,跑出来一下子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先跑到女儿身边,抱抱女儿说:乖乖,不小心把牛奶打碎了是吗,奶奶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以后一定要小心,你现在乖乖站在一边,奶奶把客厅收拾一下,不然碎渣子会扎脚的。
听奶奶说完,女儿紧绷的脸上立马露出了笑容,并说道奶奶:“我知道了,下次我一定会小心。并去厨房拿了扫把。”
看着这一幕,我湿了眼眶。仿佛看到5岁时的自己,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妈妈气急败坏的骂我,打我。此后时不时提起这件事,说我多笨,连碗都能打碎,还要花钱买等等。导致我内心一直紧张压抑,不敢出错,没有安全感,害怕出错引起无休止的责骂。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大工程,作为父母,我们只要把握住其中方向、底线和原则就够了,不要将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具体细节的内耗中。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百家讲坛》赵玉平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孩子走出房间喝水,妈妈问:“儿子,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听了后瞬间暴跳如雷:“能不能别问了?”
妈妈一脸懵的恼怒了:“我问问有错吗?他为什么不让问?
跟孩子沟通后,赵老师得到了孩子角度的妈妈:
妈妈一天好几遍地问作业写完了吗?
并且,如果孩子回答“写完了”,妈妈会说:
“写完了就应该在那里发呆吗?你不会再去刷几页题,多背几个单词吗?”
如果孩子回答“没写完”,妈妈会说:
“没写完就赶紧去写啊,没写完还坐在沙发上发呆?
每次都是我推一下动一下,你难道是在给我学吗?真是让人心累!”
原来,无论孩子怎样回答,迎面而来的都会是一顿劈头盖脸的,日复一日,孩子十分排斥跟妈妈沟通。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1. 就事论事,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在遇到事情时,我们可以转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浪费在自我攻击和指责他人上。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处理事情本身,往往并不会消耗太多能量。
真正消耗我们能量的,是附加在事情之外的那些自责、懊悔、羞耻、自我攻击及互相指责。
假如一个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检查完孩子是否受伤后,就事论事地说:“碗碎了啊,那我们打扫一下吧。”
那么孩子就会觉得:打碎了碗也不是什么可怕的灾难,打扫一下就好了,这个后果是很容易承担的。
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只需要放在“解决问题”上即可,不会消耗太多能量。
但如果父母怒骂“你怎么这么笨”、“整天毛毛躁躁的”、“连个碗都拿不住”,
或者即使没说话,但眉头紧锁,眼神满含嫌恶、鄙视与厌烦。
那么孩子的能量,就不得不用来承受父母的情绪,用来应对父母责骂带来的恐惧和羞耻。
在孩子心里,他打碎的不仅是一个碗,还有自己的尊严。
这个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犯错失误再正常不过。
家长多一点耐心、包容心,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的成长会帮助更大。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2.进家门前,掸掉身上的“灰尘”
家不应该是你的情绪垃圾场,而是我们的能量包。
不要把坏情绪带回家,伤害了一直包容你坏脾气的孩子。
试着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停止不切实际的预判,孩子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差。
不要将时间浪费在对孩子的攻击和指责上,而是用耐心和包容理解孩子,换个方式和孩子沟通.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的风筝,迟早有一天,他要独自飞翔。
经常被挑剔的孩子,会变得尖酸刻薄,对身边的人拼命挑剔。
有句比喻说得非常对:如果硬要用爬树来衡量一条鱼的能力的话,那么鱼终其一生都会觉得,自己是愚蠢的。
凡是喜欢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的家长,往往控制欲都很强!
因为他希望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预想一样,一点差错也不能出。
但凡孩子有一点脱离控制,他就会受不了,开始拼命挑孩子的错,找孩子的问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却在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父母不紧绷不焦躁,孩子才能乐观豁达,面对任何困难都能积极面对;
父母不焦虑不内耗,孩子才能轻松上阵,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父母不控制不束缚,孩子才能内心丰盈,越走越远。
家庭关系中最稀缺的就是“松弛感”,能给予孩子“松弛感”的父母,虽普通平凡,却能治愈孩子一生。
对孩子来说,家庭应该是一个温暖,放松的避风港。成长路上,谁不会犯错,做错了下次再来。多一点包容,多一点松弛感,在琐事中不要太斤斤计较。
所以请收起你的控制欲,把选择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
当孩子感到放松的时候,很多事情都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