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盐不进”的孩子,父母如何教育?

前不久,看过一则新闻。

16岁女孩“拉黑”父母跨省见男网友。父母慌了神,赶紧报警,连夜驱车将女孩接回。

我们暂且不评价事件本身,通过这则新闻,我们看到了一个教育存在缺失的“问题家庭”。

想一想:

女孩为什么会拉黑父母?因为父母不同意,不理解她。

女孩为什么会选择不远万里一个人去找从未见过面的网友?因为,这个网友,懂她。

如果,父母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这一幕就不会发生。因为,孩子天生就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当孩子得不到才会远离父母,在他处寻求。孩子缺什么,就会想法设法的来填补空缺。近年来,类似的新闻不在少数。很多孩子进入初/高中后,出现了叛逆的迹象,喜欢玩手机、玩电脑,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在被训斥以后,要么离家出走,要么想不开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父母想法设法,软硬兼施,换来的却是“油盐不进”的孩子,这些“道理”仿佛变成了“空气”,被孩子自动“屏蔽”了。


01

缺少父母的关心和陪伴

“我也想啊,可我还要上班,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着他!”

父母都不想缺席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但是由于生活压力和工作繁忙,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久而久之会影响亲子关系,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02

焦虑的父母

父母如果不能安放自己的情绪,就会涌现很多评判带来误解和冲突。

不是跟你说了嘛,找你爸去,别找我!

快吃!不要磨磨蹭蹭的!

一天就知道打游戏!你还能干点啥?

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孩子在小时候是非常容易学父母的,如果家长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发脾气,孩子就会在无形中被传染。

03

过于严格的控制

俗话说得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孩子小的时候容易服从于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事情他们都会产生质疑。

他们心理上迫切成为大人,想要自己自主,想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会反抗父母的包办、控制,并且渴望父母的尊重。


学而雅教育表示,陪伴不是“陪着”,也不是“我说你听”,真正的高质量陪伴父母要做到以下三点:

情感上支持

父母下班后要减少外出应酬,将身心都带回家中。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辛苦工作是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还要让孩子感受到,回家后的父母是属于这个家的,让孩子情感上得到支持。

生活上关心

孩子的“衣食住行”,父母要时时关心,让孩子体会亲情的温暖,但不能事事包办。一些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能,父母可通过演示教会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父母要亲身垂范。

学习上帮助

孩子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及时鼓励,肯定其付出的努力;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可以先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与支持,之后父母再与孩子共同讨论得失,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总之,对待孩子一切问题的良药,亲情的陪伴,永远是第一位。

西方国家有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要像照顾花园,做父母要像做一个园丁。 

就像拥有生长能力的植物一样,每个孩子都是自带生命力的。 

照顾花园需要提供良好的土壤、水分,以及适当的阳光,然后等待植物慢慢生长。 

园丁为植物提供的是滋养。我们对待孩子,其实也是这样。 

看到孩子对自己的话不以为然,父母容易说话更大声、不断唠叨、各种指责,产生焦虑情绪。

学而雅教育认为,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多用正面语句,和孩子沟通,更容易接受。尽量少说“不要……”“别……”。比如:

当你想说:“别打游戏了!赶紧学习去!自己成绩啥样,心里没点儿数吗!”

建议改成:“孩子,打游戏的时间有点长了吧?别忘了咱俩的约定哦,妈妈相信你是个守约定的孩子!”

当你想说:“吃饭的时候别看手机,什么坏毛病!”

建议改成:“孩子,妈妈专门给你做了你爱吃的菜,吃完再玩手机可以吗?”

毛姆曾说:“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让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当我们觉得孩子有“对着干”的感觉时,孩子自然也会觉得父母也在跟自己的对着干。

这无疑形成了一个阶级性的思维,父母觉得孩子需要服从,家长的话是才是正确的,不断发号施令,觉得孩子不顺从就是忤逆。

那么这样的亲子关系的互动中,就没有了平等、尊重、多元视角、爱和智慧了。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更多的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不管是行为还是他的内在过程,父母的框架要以更宽广的视角去支持孩子,而不是纠正孩子。

切记:用信任释放善意,孩子才愿意与我们对话。

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不犯错,怎么成长。

让孩子亲自体验,自己承担一点后果,不失为良策。

自主感和成就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根基。

「无条件接纳」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可以总结为“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这句话的精髓就是:无条件接纳

“不带敌意的坚决”是接纳,包括接纳孩子的感受、立场、心理需求、情绪、甚至是被拒绝时产生的“敌意”;

“不含诱惑的深情”就是无条件,“你不管是什么样子,爸爸妈妈都爱你”。

但在无条件接纳孩子时,要注意一点就是“对人不对事”,明确我们父母无条件接纳的是孩子本身(包括情绪、感受和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全部行为。

在任何事情上要有明确的界限和原则,一旦孩子的要求“越界”了,我们就要回到“不带敌意的坚决”这一步。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一直都是爱我的,但是不可以这样做”,这样也能帮助孩子建立界限和原则感。

成长,就是能读懂自己的内心需求,接纳自己的情绪,有觉察地用适合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对待孩子,也是如此。

用“真心”换取“真心”,孩子就不会“油盐不进”了。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