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完整的成长》

       最近开始拜读孙瑞雪老师《完整的成长》,翻看目录,结构也很清晰:身体、情绪、感觉、心里、认知、精神,精神胚胎,自我,完整的人。最后再谈感觉突出了感觉的重要性,毕竟《爱和自由》相当于是专门讲感觉的一本书了。

      身体的成长,从口、手、脚的唤醒,到爬、走、跳等动作的反复训练使用,再到运动游戏的玩耍,都是身体的成长,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身体成长的条件。我对孩子身体体育的成长的重要性有更加的深入。孩子每天的任务,首先是身体的不断训练,训练足够了,累了,才是一天的结束,才轮到睡觉的时间。

       儿童6岁之前,身体活动不会太受限制,还是自由的状态,3-4岁逐渐完善上下肢协调,4-6岁基本可以灵活运用身体。到了7-12岁,有规则的身体活动和主题成为主角。12岁之后,体育中的精神激情才会焕发。原先我还计划着,从很小开始教孩子打球、慢跑、、、看来是不符合孩子特征的了。孩子的身体和生命力交融在一起,运动是孩子释放力量和能量直接体现。

      儿童天然拥有情绪。人是个情绪体。生命依托着情绪这个东西,将身体内部的能量转化释放到外部,情绪保护、调节和激发人的成长。“婴儿出生就拥有原始情绪:恐惧、愤怒、哀伤、快乐、好奇。”情绪也是孩子依靠敏感和觉察能力发展着对成人内心世界的觉知,是孩子与外界交互的渠道、媒体。情绪是一种很细腻的东西,生活的细枝末节无时无刻都流露着情绪。也需要我们教会孩子认知情绪,重视和关注、肯定认同、陪伴理解、认知表达、管理。

       原先在我看来,想一步到位给予孩子认知是多么错误的想法,孩子还是需要循序渐进,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用大人的眼光代替孩子的世界。而自己想着情绪的最终是要控制,可是书里告诉了我“儿童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确实,自己的观念有偏差,自己更多注重的是控制,不断的控制造成了很多情绪的失控和不良影响,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深入的情绪,精神情绪,是孩子乃至我们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善美。精神情绪,无时无刻体现体现出孩子内心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心境。孩子天生的,拥有真善美的精神情绪。“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感觉不可代替完成,不可被人教出来或者被灌输进去,是孩子内在世界发生的生命体验”。在这里,提升了感觉的层级,给予感觉精神层面的说法。“精神的新感觉是一个人的精神升起、成长的结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