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首诗是李白经过终南山拜访斛斯山人时所写的诗。斛斯山人是一隐士,但又有着对朋友极度的热情,就像《论语》中的丈人,对孔子虽有嘲讽,但对子路却礼遇有加,让自己的儿子拜见,还好酒好菜的款待。这位斛斯山人,也是尽情款待李白,留李白过夜并酒肉款待。斛斯是复姓,山人是隐士。隐士并非对时世冷漠,而是内心有股热情,但外在行为上又表现出一种陌生化。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这两句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暮从碧山下,傍晚从碧色的山下经过,山边已经有月亮升起,在缓缓行走,伴随着行人一起回去。一个“暮从”,一个“随人”,动作的连接,场景的连贯,诗人的脚步轻盈。山是碧绿色的,有明净的月色,展现着幽静的环境。在这样的美景之下,人伴随着月亮,月亮伴随着人,太美妙了。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这一句是承接上句,讲诗人自己走了一段路,只在不断回头看来时走的路,苍苍一词,表现翠的程度,苍郁、苍翠,一片生机的美。
前四句整体写了一个场景,意境清幽,诗人伴随着月亮行走在这静谧的山间小路上,感受着山间生活的美好与悠闲。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这四句场景在转换,镜头转到了好友斛斯山人家。相携及田家,一句极力表现朋友的热情,手拉着手,一路有说有笑,一直到朋友家,这是一种温馨的场景,好友的孩子站在荆扉边等候着。荆扉,是柴门,这是普通百姓的家里特征,又是隐士的家里特征。一路走来,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是表现山人家的所处环境,绿竹、幽径、青萝,这三个意象,是山人的生活场景,透着一种优雅诗意的美。隐士的追求和一般人不一样,但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自然的钟情。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六句是在家中与好友一起饮酒的场景,欢言聊共挥,那种饮酒场,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里有几个词,如“欢言”“憩”“聊共挥”,喝酒的热闹气氛,相谈甚欢。喝酒喝得很开心,自然唱起了歌,伴着外面的松风呼啸,时隔一千多年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李白当时的那种情景,欢言饮酒,曲尽河星稀,忘情忘时,不知不觉夜已经很深了。最后两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两相知心知己,陶然忘机,一派天真浪漫,这是朋友之间的真性情。
读此诗,真羡慕古人,真诚真情,遇到知己,毫无约束,这是一种生活的浪漫。我们读古诗,学语文,就是感受古人的生活,从古人的生活中获得精神的养料。语文和其它学科不一样,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生活的再现与提升。学语文,不能全将它看成是一门学科,否则,就无法感受到古人文章中的生活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