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小的时候,世界很小,虽破衣烂食,却也从没想到过不公平。一来没有这比较意识二也单纯可接受。即使后来到了城里读书,真正的乡下人进城,也没思考这样的问题。或有天生认命或是自然接受甚至麻木。
后来有了比较,有了先天不足,事的因果再不纯粹,要多方面分析,于是知道了不公平,甚至知道了这是常态。
然而后来接受也慢慢地自觉或不自觉的掺杂抱怨了,应该是挣扎无力后给自己的苟且的平衡转移吧。
又再听这《欢喜》第一章,有了疏导之效——公平是个伪命题,抱怨是毒药。
这个认知很有意义,但也竟一下子戒不了毒——抱怨的习惯如何变成反思,从反向变成正向。这以后恐怕是日日反省的主题。
想起前两天润总谈的“公开、公平、公正”还相信公平这事显然幼稚,而能通过公开公正,显然是可达的。
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为在天平自己的这侧增加砝码才是本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