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是连接上级政策与基层群众的“桥梁”,其履职能力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推进速度和基层治理的实际成效。当前,不少乡镇干部面临知识老化、技能不足的困境,加强针对性的基本培训,成为提升其履职能力的关键。
部分乡镇干部存在“本领恐慌”。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产业发展、矛盾调解、数字化治理等新任务不断涌现,一些干部仍沿用老办法应对新问题。比如在处理电商助农、土地流转等事务时,因缺乏相关政策知识和操作技能,常陷入“想干不会干”的尴尬。还有些干部对大数据、新媒体等工具掌握不足,在疫情防控、民情收集等工作中效率低下,难以适应新时代基层工作需求。
培训“走过场”现象削弱实效。当前乡镇培训存在“三多三少”:理论宣讲多、实操教学少;共性内容多、个性需求少;短期灌输多、长效跟踪少。有的培训照搬上级课件,与乡镇实际脱节,讲者照本宣科,听者昏昏欲睡;有的技能培训仅停留在“演示一遍”,干部回到岗位仍不会用。这种“雨过地皮湿”的培训,难以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
提升乡镇干部履职能力,培训需精准“滴灌”。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项目现场,让“土专家”“田秀才”手把手教方法;要建立“需求清单”,针对不同岗位定制课程,比如对信访干部强化法律调解培训,对驻村队员侧重产业帮扶指导;更要健全培训效果跟踪机制,通过“学用结合”考核倒逼干部真学真用。
乡镇干部的能力短板,本质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梗阻。唯有让培训贴近实际、直击痛点,才能让干部练就真本领,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挑起担子、干出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