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不是因为你没人爱,很有可能是基因在作怪》——这是前几天鲁豫有约的一篇文,看过标题就点进去了,因为我感觉自己逐渐加入了享受孤独的小分队。
十分好奇这种特质是如何和基因扯上关系的,原来是因为身体携带的“单身基因”,一种可以降低大脑中负责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血清素的浓度(血清素与情绪和幸福感有关)的基因,使人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自在。
且抛开这个观点,不去考证真假。如果孤独来自基因,也是好事一桩,省去了一部分后天习得的力气。很多事情,一旦扣上生理的帽子,好像要说服自己去接受,亦或适应,就没那么挣扎了。
我不知道自己体内是否携带这种孤独基因,反正得知这个观点后,是在享受孤独的基础上,更增添了一份坦然与平和。
文末还列举了孤独者的一些特质,很多条自己确实中招,但是对于字里行间夹带的灰色气息,还是不太苟同。比如第2条,他们很少主动尝试新东西,一首老歌单曲循环几十遍。若是碰上入耳的老歌,单曲循环几十遍都是少的。但是并不代表不愿主动尝试新东西。
不是往孤独身上贴金,反而是因为孤独,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放得开。
想想看,孤独成为我的性格底色,也是历经了一些时日。小学初中时代,搭伴儿上厕所,一起午饭。以至于上了大学以后,一个人吃饭,跑步,泡图书馆,十分不习惯。生怕别人以为自己不合群,生怕别人以为自己不正常。
起初也曾跑到网上去找答案,甚至试图避免单独。
现在要是让我回答,是何时开始享受孤独的,我仍然说不清楚,这问题就像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我一样,它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的。我只是知道,一个人吃饭的时候,真的可以想吃多久吃多久,并且随便调配口味;我只是知道,一个人晒太阳,可以肆意发呆;我只是知道,一个人逛街的时候,可以随便试,不必担心别人等太久。。。
一句话,一个人的时候,更贴近真实的自我,更随心所欲。这在当今这样繁杂的社会,是多么奢侈和难得。
当然,并不是说多个人一起就不好。若是气息相投者一起,或许还能擦出有意思的火花。
只是无论如何,都想留出一段时间来独处。
所以,如果孤独来自基因,那就好生享受吧~!
心灵养料:
我们许久许久地缄默不语,
只是一味地望着海面望着天空望着船口,
晚风掠过海面而拂动草丛的时间里,
暮色渐渐变成淡淡的夜色,
几颗银星开始在船坞上方闪闪眨眼。
——村上春树《且听风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