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哲学说,“孩子错了不要批评,关键是要找到犯错的原因”,倒还可以理解。
但阿德勒哲学还说,“孩子做对了,也不能表扬孩子”!?
这又是为什么呢?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告诉父母和老师,不能表扬孩子,不能让孩子为了别人的认同而生活,而是要自己认同自己。
-1-为什么不要表扬孩子?
《幸福的勇气》说:教育的目标是自立,而不是为了表扬或和人竞争。
表扬是父母或老师对孩子的操控。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在表演的操纵下,孩子都想要扮演“好孩子”。他们并不是在做“好事”,只不过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并且,倘若得不到任何人的表扬和关注,这种努力就没有任何意义,孩子很快就会失去积极性。孩子的生活方式(世界观)就成为了“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
表扬将孩子陷入竞争。
为了争取表演,其他人就变成了孩子的竞争对手。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当行为。竞争对手就成为了“敌人”。不久,孩子们就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或者“人人都在找机会陷害我,绝不可大意”之类的生活方式(世界观)。
争夺胜利或名次的竞争原理自然而然地会发展为“纵向关系”。因为,一旦产生胜者和败者,就会产生相应的上下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追求的不是上下关系,而是基于横向关系的“民主心理学”。
-2-生活的本质是协作而不是竞争
《幸福的勇气》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必须决出胜负的竞争。
认可竞争对手,但不认可竞争。
人生马拉松的目的是“跑完”或者“跑快”,竞争对手就在自己旁边和自己一起奔跑,双方没有必要也不可以进行竞争。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当行为。孩子们要认识到,这场马拉松没必要战胜任何人,只要能够走完全程就可以了。
靠协作原理,而不是竞争原理。
人生这场马拉松不是与他人竞争,而是把与他人合作放在第一位。如果按照协作原理运营人生,孩子就会形成“人人都是我的同伴”之类的生活方式。
说到底,生活的本质是协作而不是竞争;孩子的目的是自我认同而不是被别人认同。
-3-自立就是自我认同
《幸福的勇气》说: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让自己来决定“我”的价值,这叫“自立”。幸福生活的答案就是——明白“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人天生会有自卑感。
阿德勒心理学的大前提是:我们人类在孩童时代毫无例外地都抱着自卑感生活。
人类是唯一一种身体发育比心理成长慢一步的生物。其他生物心理和身体的成长速度一般都保持一致,唯有人类是心理先成长、身体发育却相对滞后。因为,人类心灵是自由的,但身体却不由自主。
人类的孩子们就会为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体上“能做的事”之间的差距而苦恼、感到自卑。
这种自卑感并非不利条件,它常常会成为人类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类为了弥补人类生物性弱点,需要不断克服劣性创新进步。
归属感是人类第一需求。
人类最害怕的是孤立。因为孤立的人不仅身体安全受到威胁,心理安全也处于威胁状态之下。因为人类本能地清楚一个人根本无法生存。因此常常希望能与他人建立坚固的“联系”,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自我认同是获得归属感的唯一有效方法。
获得归属感有两种。一种是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得到别人认可,另一种是自我决定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自立。
让他人决定“我”的价值(依存),就是让自己不可或缺、得到别人的认可,但这种依存没有尽头。也许孩子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这样获得的喜悦是依赖于外部的作用,就像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自我决定“我”的价值(自立),只需保持孩子的本色即可。即使成不了“特别”存在,即使不够优秀,也依然有自己的位置。自立就是拥有“做普通人的勇气”,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
“普通”是一种个性,根本不可耻,“保持自我”才是真正的个性。
所以批评或表扬,也就是赏罚,都会妨碍孩子“自立”。
父母和老师一定要牢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立。
所以父母无需表扬批评,只需懂得尊重,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去对待。
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最终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立、充满勇气的人。
【无戒学堂日更第29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