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刚入职的职场人拿出来洋洋洒洒的文章比我们20多年的职场搬砖人写得还要有味道;当AI根据自己拟出的标题和思路秒秒钟生成的文字“吊打”了自己;当“AI味检测”亮起了红灯……
我们慌了:深耕多年的文字功底,就这么被AI吊打了?
职场上有年轻人虎视眈眈,副业里有AI的味道检测。今后40+的职场和副业,该何去何从?
年轻人反应比我们快、精力比我们旺盛,而我们上有老下有小要顾家,在时间、精力、体能上完全不能和年轻人媲美。但年轻人对社交、人脉的认知,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与我们相比要多得多。
AI大模型的框架、模仿技巧比我们好,文字比我们流畅,但它的思路和框架是我们给的,如果不给它,它生成的,就可能是网络上千篇一律的“模板文”。
所以,我发现,即使年轻人再新兴,即使AI强大,却没有我们40+职场人独有的人生阅历与经历,我们应该把自身的优势与AI相结合,找到新的发力点。
一、不当写手,做总策划,让AI成为我们的助手
AI能够模仿爆款做出100+的爆款选题,但40+走过的路、见过的人,也是丰富的选题资源。
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但职场上有些坑,不经历就避不开。
我们可以把AI当成是自己的专属助理,自己做总策划,让它帮助我们完善思路和框架。
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梳理出来,把那些我们在职场里踩过的坑,把我们养育孩子的独家心得,把我们和上级沟通相处的智慧总结出来,把我们以往的个人经历经验提炼出来,让这些故事和经验成为体现自己核心特点文字支撑。这些,是年轻的职场人和AI都没法拥有和超越的。
如果你想写一篇《40+职场人如何应对新人挑战》,先不用急着动笔,把核心思路先给到AI,开头用自己当年带新人的趣事引入,配上自己所见所闻的真实案例。
让AI帮自己把文字理顺,但那些故事细节、只有过来人才能说透感知,必须自己来写。这样的文章,自然就能通过“AI味”的检测。
二、跳出文字的高度,做年轻人的服务商,AI还是我们的助手
不管是AI还是职场的年轻人,他们拿出来的文章质量,比我们40+的要有优势。所以,我们40+的优势,不应该止于写文章。
我们积累的人脉、对生活的感知,是他们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盘点一下当前资源,不只靠“写作”这单一的技能出来混职场,而要把核心技能叠加出来。
比如,我们可以尝试“项目管理+数据分析+内容输出”,把理科生的思路通过文科生的文笔写出来。
再比如,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内容+活动”。写一篇《读书能带来什么成长》,并发起一场小型的线上、线下关于读书的交流会,把文章里的读者变成线上、线下的朋友。我们还可以写一篇《关于孩子成长“心”动力》的文章,联动身边做学习力提升的朋友,推出“专属体验包”。
AI能写攻略,但没法像人一样,带着大家在读书、分享与孩子共成长的小技巧。这是人的核心竞争力,是AI替代不了的。
年轻人的文笔比我们好,但我们经历过的事,他们正在经历。我们可以通过“内容+服务”的模式,通过写职场文章与为年轻人提供“1V1的职场咨询”的服务为结合点,做出AI和年轻人现在无法做的事情。因为,这既需要结合理论知识,更需要有个人经验,AI无法给予,年轻人也没有这些经验。
AI,做为我们个人的助理,可以在我们准备方案时提供思路补充和完善,让我们的方案更完美。
三、利用AI小助手,成为终身学习者,与年轻人共成长
面对年轻人,面对AI,最可怕的不是写不过,而是不会运用新兴工具来做我们的帮手,不会用我们的经验优势来做职场引领人。
例如,用AI帮助自己整理录音、生成文章大纲、会议纪要,用AI的同义词替换,优化文章里重复的表达,保留自己的核心观点,节省自己时间。
面对年轻人,可以多交流。多关注一些优秀的年轻的创作者的账号,和身边的年轻同事聊天,了解他们喜欢的表达风格。让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和我们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相结合,又提升了我们的认知高度。
四、写在最后
40+的我们,经历过职场的风雨,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沉淀起一些人生经验……这些是AI永远无法拥有的,也是年轻人目前无法触达的。
我们不和AI比谁写得好,不和年轻人比谁觉得快。而是不再把自己困在“写手”的身份里,想办法运用好AI工具,让它成为我们的小助手,用我们的温度,做自己和年轻人持续学习的推动者。这,才是我们40+职场人最硬核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