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还有半个月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一年的成长进程,有些方面是停滞的,有些方面有急速的进步,但都离不开内心那份变好的强烈渴望。
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已经挨到优秀的边缘了,在自己的眼里,距离很多大咖,厉害的高手还差得不止一个银河系。
所以,虽然周围的朋友一个劲地告诉我,已经很厉害了,大家都在以你为榜样,但我内心还是有诸多的焦虑袭来,特别是从国企裸辞出来后,也并不知道自己未来会走向哪里,会在写作这条路上最终干出什么样的成绩。
但是,成长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主题词,而成长的关键是不局限于现在的收成,而是敢于去开疆破土。
[if !supportLists]1、[endif]把你的参照系,放在广大的范围,而非近在咫尺的局部
时常会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厉害,至少超出了周围人的平均水平,可是现实的情况,却是你根本没有达到及格线,甚至还可能是吊车尾的那群里的一个。
你得出自我评定结果的,是你获取信息的渠道和环境,引发了你对自己身上某些技能的误会。
你可能听周围某个朋友说,你写作很厉害,你也可能听到公司的同事,夸你口才好,PPT做得好。
你就以此给自己圈定了一个评定结果,觉得周围的人,都这样评价我,那么我可能真在这方面成了领头的那个人。
我想到以前在工作期间,一件事,当时公司组织项目上的人回来要进行工作汇报,也就是在公司管理层面前演讲,这考验的是什么,是口才,还有写稿子的能力。
有一个项目部的副经理,据说当时演讲得超级好,很多人都这样说,我听后觉得好奇,然后正好有一位同事当时把她演讲的视频录了下来,我拿过来听后,站在我的角度,其实也就平均水平。
然后同事说,你不觉得她演讲稿写得好吗,还引用了一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多么漂亮的比喻呀,当他说出这句比喻很漂亮的时候,我倒是感觉到很意外,因为这个比喻在我们写作圈,都已经烂大街了,竟然被他们认为是好的比喻。
后来我发现,其实你周围人的认知,给你的评价不一定是真实的,要想接近真实的估值,就得把自己扔在更广大的评价群里去评价,这也是为什么在听到别人对你的夸赞的时候,千万不要太当真,毕竟在小范围内你是no1,到了更大的群体,你可能连及格线也难摸到。
[if !supportLists]2、[endif]永远别选择“比下有余”
我常常悲观,很多时候总有朋友来安慰我,让我别总是往上比,也要向下看,看看那些不如你的人,你要意识到你现在拥有很多。
我承认这样比下有余的态度,让我学会了享受当时当刻的幸福和小满足,但同时也让我忽视了存在于我眼下的小危机。
对于成长这个话题,我建议大家都要有“比上不足,但我不怕比”的豁达态度,你才能真正快速地成长起来。
有一段时间,我很害怕去公众演讲,逃避去说话,只是埋头写,害怕去和那些敢于踏出自己舒适区的人比,心里认为,我就是喜欢写,不喜欢说,何苦去为难自己呢。
但是时间久了,看到别人取得了显而易见的进步,而自己还困守在原地,显得非常局促和不安,就感觉自己错失了很多成长的机会。
比下有余的思想,有时候是乐观的敷衍,比上不足虽然时而让我们有被碾压的感觉,但论成长,人在一个被碾压的圈子里,会自发成熟和前进。
[if !supportLists]3、[endif]很少有事情是线性发展,给成长一点耐心
任何进步,都依照线性发展的规律,你从60分到80分,可能只需要1天的努力,但是从80分到90分,可能每增加1分都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很多人,学习一项技能,前期进步很快,有投入多少就收获多少的对等成就感,这让他们不计辛苦地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但是到了后期,发现再怎么努力,都感觉进步缓慢,甚至还会有自己在退步的感觉。
这个时候,其实是已经进入到了成长的高原期,在高原期里,需要更精准地付出,更持续地投入,虽然这一阶段,成长的收获感,畅快感都是不升反降的,但是记得这个时候,我们在熬一个突破点,一旦坚持的量,努力的量突破了这个口,成长就会井喷,实现真正高质的抵达。
任何技能都遵循如此,所以不要怕,坚持就对了。
这一周即将开始我新的旅程,去努力,去成长,去靠近更优秀的人,说不定下一次变得优秀的就是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