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家中有亲戚来往,遂拿出一箱老瓦缝生产的“窑湾绿豆烧”,以供品尝,想到有关历史,搜来公示诸君,共同品鉴。
窑湾绿豆烧,江苏省新沂市窑湾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窑湾绿豆烧的酿制,沿袭传统工艺,以红粮、大麦、小麦、豌豆为原料精心酿制,并配以优质红参、当归、天麻、砂仁、杜仲、枸杞等50余名贵中药,辅之冰糖熬制而成。熬制出来的绿豆烧酒,既有白酒的醇烈、果酒的香甜、又有独特的中药滋补、保健疗疾之功能。
窑湾绿豆烧酒既传承了传统工艺,又秉承了国内外的最新科技成果,融合了苏酒与川酒的精华,采用当地小麦、大麦、白豌豆高温制曲,以地产小粒糯高粱为酿酒原料,续渣配料,老窖泥池、混蒸混烧、低温发酵、缓气蒸馏、分段接酒、分级贮存、瓦罐煎药、精心勾兑,达到了酒体丰满协调、绵柔细腻、色味俱佳的良好效果。
历史渊源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李时珍针对宫廷官员营养过剩、身体偏胖、无力、时头晕、易生病等症状,配制了有清热解毒、强身健体之功效的药酒,因酒色微绿时称“绿酒”,并深受历朝皇帝信赖。
明末,御医赵学敏携此方出逃京城隐居窑湾。
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东郯城至莒县发生了8.5级大地震,他为救治灾民,动员一同在窑湾隐居的御药师宗柏云等人,一边治病救人,同时将此酒配方拿出熬制,分给灾民服用以增强体力,从而遏制了瘟疫。后来,窑湾绿豆烧酒也曾有金箔酒、辣黄酒、墙缝酒等雅称。又据《新沂县志》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窑湾等地大暴雨,遇洪灾他又用此法遏制瘟疫。
窑湾绿豆烧酒正式产于康熙二年(1662年),由当时皇宫后宰门守将马从凯(祖籍窑湾人),将宫廷保健秘方带回家乡酿酒配制而成。万茂酒坊是自康熙年间就在窑湾古镇闻名遐迩的酒坊,生产一种叫“老瓦缝”的绿酒很畅销,路人有口皆碑,后得乾隆赐名“窑湾绿豆烧”。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同纪晓岚第四次南巡,巡查徐州至洪泽湖附近,在福建会馆由窑湾邳宿两地官员相陪饮酒。乾隆帝品尝此酒后大悦,见颜色似绿豆茶,便问:“此酒是绿豆烧的吗?”地方官员岂敢言明这是明朝皇宫御酒,忙说:“是,是。”窑湾绿豆烧酒因此而得名并作为皇宫贡品。
清代李汝珍在他的著名小说《镜花缘》中赞誉之为“辣黄酒”,到嘉庆年间窑湾龙窑绿豆烧酒已被正式列为全国20种名酒之列,被定为皇宫纳贡之佳品。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窑湾商人、海外商人和美、英传教士将窑湾绿豆烧出口到英、法、美和东南亚等地,换取洋货,被中外人士称为“中国的白兰地”,专家学者亦称之为“东方的XO”。
因京杭大运河水运萧条,窑湾在解放初期变成了交通闭塞之地。
1996年,窑湾绿豆烧酒厂再次迁回窑湾镇后,特别是实施窑湾古镇修复和保护开发以来,古镇旅游业兴起,窑湾绿豆烧也随之热销,窑湾绿豆烧品牌培育力度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