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参与了工作室的新书发布会。在这个满是温情与回忆的场合,我见到了许多久别重逢的故人,也结识了一群新朋友。当春华校长和张文质老师发言之际,我不禁频频点头,心中泛起阵阵共鸣,那些几近被遗忘的记忆如潮水般苏醒。我有个特殊的 “本领”,每当经历一段痛苦时光,便会自动删除与之相关的所有记忆,可此刻,往昔却清晰如昨。
犹记得 2018 年底,当时还在宝安任教的我,收到学校通知,有个黄爱华工作坊的学习机会,询问我是否参加。就在前几个月,黄爱华老师到我的母校举办讲座,并成为客座教授,我与黄老师虽有过几次联系,却未曾谋面。在工作坊里,我终于见到了黄老师、张老师和优秀的钟杰老师,近距离领略了他们的卓越与幽默。后来,经高雅老师引荐,我有幸与黄老师、张老师共进晚餐。然而,第二年入职华侨城小学后,我遭遇了工作上的巨大挫折,情绪低落,无心维护这些珍贵的关系。所以,当今天听到张老师提及往事,竟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虽许久未曾联系,但我一直默默关注着老师们的动态,也始终铭记钟杰老师的教诲 —— 持续写作,记录美好瞬间。
认识杨校,是在认识张文质老师之后的一两年。那时的我,像是在茫茫大海中失去航向的船只,一直依赖的他人助燃型学习方式,在来到南山后突然失去了引领的榜样,内心满是慌张与无助。我渴望找到新的指引,于是多方打听,得知杨校在教育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和丰富的经验,便毫不犹豫地委托高雅老师帮忙引荐,希望能加入杨校的工作室。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美好相遇。我怀着既期待又紧张的心情来到约定的地点。初见杨校,她那温暖而亲切的招牌笑容,如同春日暖阳,瞬间让原本有些紧张的我放松了下来。她的眼神中透着睿智与和蔼,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让人不由自主地靠近。接着,我们一同走进一间教室,聆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课。课堂上,孩子们那纯真的脸庞和活跃的思维深深吸引着我,而杨校则全神贯注地观察着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时而微微点头,时而皱眉沉思。课后,我们参与评课。杨校的发言让我大开眼界,她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运用、师生互动的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每一个观点都精准独到,每一个建议都切实可行,让我深深感受到她深厚的专业素养。随后,我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手心微微出汗,拿出精心准备的简历,小心翼翼地询问是否能够加入工作室学习。杨校微笑着接过简历,目光温和而坚定,她认真地看了一会儿,然后抬起头,亲切地告诉我,工作室欢迎热爱学习、积极上进的老师,这里是一个大家一起研究、共同解惑的地方,杨校还赠送了一本张文质老师的书籍让我品读。那一刻,我心中的石头落地,同时也充满了对未来在工作室学习的期待。
在工作室学习期间,杨校就像一座灯塔,为我照亮前行的道路。每次我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困惑,杨校总是耐心地倾听,然后用她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为我拨开迷雾。无论是教学方法上的难题,还是与学生沟通的问题,杨校都能给出实用的建议。知道她事务繁忙,我有时会录制好自己的课请教杨校,她会指导我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标准制定更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流程,她会细致地指出我课堂中的不足,比如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对学生的思维引导不够深入等,并告知我如何改进。在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时,杨校分享了许多她自己的案例,教会我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在她的帮助下,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共读活动期间,那些专业书籍我读得格外专注,这是因为有任务驱动,每次分享前都需认真研读。读《道理与功夫》,我对师生关系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课程本身。读《数学面前,人人平等》,让我更懂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从而能更好地助力他们学好数学。在这之后,我除了像钟杰老师那样在简书上写作,还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用来记录教育历程中的点滴故事。
曾经,写作于我而言是件难事,每当提笔,恐慌便涌上心头,总觉得自己文笔欠佳,不知从何写起。后来,不如意的生活让我踏上了通过阅读自我救赎之路。2023 年一整年,我在微信读书上累计阅读近 130 小时,涉猎 58 本书,读完 15 本,并留下86 条笔记。这一年里,阅读成为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尝试从他人助燃型学习向自燃型学习转变,通过输出将任务驱动转化为认知驱动,不再想那么多,只记录自己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在团队中,我还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以团队为师,在这些美好的关系中,我开始蜕变。我的内心日益强大,生活愈发幸福,工作也渐渐步入正轨。曾经的挫折与迷茫,如今已化作成长的基石,见证着我的蜕变,宛如破茧之蝶,向着更美好的未来振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