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M7时的课程总结:(下图)
最后一部分,我写到“修心,那是与自己的和解。M8开始,踌躇满志的以为自己开始和解了,以为自己可以做一名教练了,实际上M8的现场教练让我挺挫败的。从那时候起,对于教练,教练状态,协议,等等专业名词都开始进入我的头脑。
按照我的方式,开始分析,解析,解剖词与词的关系,字与词之间的联系,对方的表情与说的话的关系。我的教练框架总是很涣散,我还和同学讨论,难道就不应该每个点都问问么,说不定就能探索出一条路来呢。
感觉学习教练都很无奈的说,那也要在有教练框架里做呀。
我很懵,为什么要有教练框架,难道不是应该跟着客户走的么?难道不是应该共舞么?
有挺长时间我不想做教练,也不想做被教练。我不太知道该怎么去提问,怎么去面对被教练者。
二阶段的学习,除了练习还是练习,跟着非姐参与组织了若干场教练客的活动,组织了教练日活动,最忙的那一周,两天赶了三个场子,竟然不觉得很累。现在回想那些画面,会很感动,也很感慨,即使不做教练,我也在努力往前走呵。
有一次在阿庄组的群里看到一段话,“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当时看到这段话,想到的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现在想把这段话来解释教练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共创的空间,由教练发起邀请,被教练者有意愿接受这个邀请,一起进入空间创作/创造。
整个二阶段我都在体验这种共创,我会经常失败,偶尔成功。我试图在学习这种共创的行为。但是如果是去“学习和掌握”,我一直会感觉这是个知识或者道理,这和我是分开的。我是主体,它是一个客体。
后来实在没办法,“闭上眼”把自己丢进体验中,与被教练者互动体验和感觉。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很艰难,我常常会害怕,害怕自己的话是对的还是错的,是不是会伤害到对方,我慢慢区分,这是我的需要我的体验感受,还是是对方的需要,对方的体验感受?我也会觉得自己很难表达自己的负面情感,在我心中这些情感是一片空白。我开始渐渐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是不是心跳加速了,是不是脸部僵化麻木了,是不是腿在晃动,是不是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随着对身体的扫描的快速,我的觉察速度也更快了,心中的感受竟然开始慢慢浮现,我和自己的关系更近了,我和被教练者的关系也更近了,最关键的,我和知识不是隔离的,我在知识中体验,在体验中活出了知识。
我想,这就是我在二阶段改变的过程以及我体验到的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