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卡片 in ch4
反常识卡 内群体忠诚
5岁的儿童就已经有了对“内群体”社会态度的内隐意识。
儿童会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内群体成员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期待互惠。通常,你可以从内群体成员身上期待同等的回馈——如果角色对调,他们通常应该会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你而不是给一个“外群体”成员。另外,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互惠有重要的生存意义
人们常听到,要和大家交朋友。不要搞小团体。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小团体是所有友谊的起点。代表着有一些人是”内群体“。
和大家交朋友只是有更多元化和更广大的内群体集合。
人类天生就需要建立群体,才能够生存。这是进化的机制。
术语卡 善意归因偏差
每个人天生会倾向于认为,对自己有不良后果的行为是故意敌对的,但事实通常不是这样。例如,父母限制幼儿或阻止他们实现目标(将电视遥控器放在够不到的位置),会让幼儿很不开心,但这不是恶意的。通过经验,多数幼儿学会了识别他人友善意图的信号,他们会发展出“善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讨论孩子特别会生气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说的就是“敌对归因偏差”。
回过来说,当限制孩子时,父母有让孩子理解到其中的善意吗?孩子犯错误时,父母的态度是如何呢?是理解为善意还是觉得孩子捣乱故意呢?
一个有善意归因偏差的孩子,他会是温和的,大方的。反过来,可能就是尖锐的,爱生气的。
行动卡 假装游戏
假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共享心理状态。例如,如果在游戏里把一根棍子当成了一匹马,只有所有参与者都“同意”这根棍子是匹马,这个游戏才能玩得起来。因此假装游戏分享的是语言沟通意图
孩子的假装游戏太重要了。
在自己的游戏里,他们练习遵守规则,达成目标。
他们努力扮演那个角色,理解那个角色的心情和行为。在这种过程里,心理理论,善意归因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更别提,还有对语言的极大运用,对世界的抽象认知和想象。
乌莎·戈斯瓦米
乌莎·戈斯瓦米教授(Usha GOSWAMI)是一位研究神经科学、读写行为与教育的世界级学者。2013年她当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其研究更获得多项国际知名大奖。
她曾于多个国家的政府机构,分享了有关神经科学与教育研究的成果。她所出版的8本专著及超过180篇学术论文,受到教育学者与公众人士的广泛关注。
戈斯瓦米教授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从事教育实践的神经科学中心,并担任该中心的总监。她的工作主要是教育神经科学,主要侧重于阅读发展和发展性阅读障碍。
changelog
- 210131
ref <儿童心理学>c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