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
答陆原静书
【一五一】妄心与照心
来书云;下手工夫,觉此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
冯柯云:“‘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是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则非也。盖照心者,谓心之虚明,自然照物。如鉴之空,而物之妍媸不能遁也。若是妄心,犹反鉴而索照矣,有是理乎?是故,照心固照者,诚精而明也。妄心亦照者,以逆亿为明也。且以照心妄心为为物不贰,以固照亦照为生物不息。不贰者,至诚也。至诚者,无妄也。以妄心为不贰,然则至诚亦有妄乎?妄亦可以言诚乎?而天地圣人之心,皆可以言妄矣。盖阳明醉心佛氏,而佛氏以天地为幻妄。则其以妄心为不贰,亦何怪哉?”(《求是编》卷四,页三十四上下。)
刘宗周评语见第一六〇条。
施邦曜云:“心原无妄,有妄便觉,觉则非妄矣。”
佐藤一斋云:“妄是妄动,照是明觉。心一也,照心一昏,即便妄心。然其本体之明未尝息,故曰 ‘妄心亦照’也。《中庸》‘生物不测’。此改为 ‘不息’,取大意,不泥成语。”
三轮执斋云:“原静尝淫仙、释,又好宁静。故所问多其病。上卷原静所录(第十五至第九十四条),可以见之。”
东正纯引李穆堂(李绂)曰:“照心妄心,本陆原静问语,阳明先生如其辞以答之耳,照心二字未必有所出。想原静因程子《答横渠(定性)书》有‘非明睿所照’之语(《明道文集》卷三,页一下。原文云:‘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而遂以照为心之用,若曰能照之心云尔。朱子释‘闻一知十’,亦曰‘明睿所照’。(《论语集注》注《公冶长篇》第五篇,第八章)横渠(张载)又有照纳之说,‘照’字亦无碍。”(《李穆堂诗文全集》之《穆堂初稿》,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本,《答雷庶常阅<传习录>问目》卷四十三,页十七下。)
捷案:伊川云:“只是心静,静而后能照。”(《二程遗书》卷十八,页十上)是程子以照为心之用也。东正纯本人云:“妄心则动,照心则不动。照公理之静,妄心气之动。然照心之不动,非不动,恒动恒静,其体恒定耳。以本体之明言,则照心固无所不照,虽妄心亦未尝不照也。知照外非别有妄,则无照无妄,不贰不见之体。至此殆无余蕴,大都与程子《定性书》之旨相发焉。”
但衡今云:“读此,则阳明门下亦以禅定为下手工夫。乃不欲落人窠臼,遂使儒家操存之说。陷于支离,而两无是处。”又曰:“不二不息,为至诚言,非为妄心照心言。妄心固二,照心亦二,安得谓为不二不见?此意未可为训。当为记录所误。”又:“本节谓生物不息。照心固照,妄心亦照,是矣。 (本注:予固谓照亦.一,二则动矣)谓妄心动,照心非动,则有语病。何以?以妄心对照心言,则照心为真心矣。真心不可以动静言,何以故?妄灭真亦不生。动静亦然。儒家不言动而言不息,不言真而言无妄(本注:《周易》),辞旨微妙,匪夷所思。孰谓儒家尚隔顶上一层耶?”
捷案:元道士李道纯《中和集》有《照妄图》。参看大西晴隆著(页七三〇)。详第十六条,注一。
[译文]
信中说:“着手用功的时候,感觉自己心中没有一刻是宁静的,妄心固然在动,照心也在动。心既然是恒久运动的,那么也就没有停下来的片刻。”
因为你是在刻意追求宁静,所以就越发地静不下来了。你的妄心本来就是恒动,照心本来就是恒静。恒照则是恒动恒静,天地万物因此就永远运动不止。照心固照,妄心亦照。《中庸》中说:“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息。”有片刻的停息,就会死亡,就不是“至诚无息”学问了。
释疑:
佐藤一斋云:“妄是妄动,照是明觉。心一也,照心一昏,即便妄心。然其本体之明未尝息,故曰 ‘妄心亦照’也。
刻意求宁静则不得宁静,当虑则虑,当思则思,当喜则喜,当哭则哭,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不过分就是正。只需恢复本来的恒照之心,遵循“至诚无息”的原则时时不间断的存养良知,不妄加干涉,良知的不断充盈,才是符合天地之道的生生不息。
附:
传习录下(43)问:“知譬日,欲譬云,云虽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先生曰:“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力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虽云雾四塞:太虚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灭处: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目,不可分别善恶(恒照之心);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透彻功夫。”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有意地去求宁静,你越有意地求宁静,你越不得宁静。照心就是本体的良知的觉悟性,这其实是佛教理论,佛性它本身是寂而能照,照而能寂,是恒寂恒照,照心就是良知的心体本身,它是不动的,它能照,能照见你的真妄,照见你的视听言动。妄心是妄动,照心是不动,恒照是说,恒动恒静,就是它动亦静、静亦动,动静是一个常体,是常态,至诚的状态是恒照的。
照心是照,妄心也是照,这叫真妄不贰。不要一分为二,为物不贰才能够生万物而不可测,要是一分为二了以后,就该自相否定了。“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你要是有了短暂的停留,诚也停下来,照心也停下来了,就相当于良知也有停下来的时候了,这就不符合阳明心学原理了。如果你坚持这个糊涂的想法,就不是“至诚无息”的圣学了。恒照的心本体是不动的,妄念纷飞,动的都不是本体,本体不动,才能够至诚无息。
附:
传习录下(43)问:“知譬日,欲譬云,云虽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先生曰:“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力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虽云雾四塞:太虚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灭处: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目,不可分别善恶(恒照之心);但不可有所着。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透彻功夫。”
批注:
①语本《易经·恒卦·彖辞》:“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②语本《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第.一十六章)
③《中庸》第二十六章。
④至诚无息。《中庸》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薄厚,博厚则高明。
净心斋笔录
2023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