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则学论语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思无邪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注释】

1)不及:赶不上。

2)探汤:汤,开水;把手伸到滚烫的水里,意指赶紧避开。

3)志:志向,愿望。

4)行义:实行仁义。

5)道:主张。

【译文】

孔子说:“看到别人好的地方,自己赶紧想学习,怕来不及去学;看到不好的事情,就像手伸到滚烫的开水里一样难受,并且马上要避开。这样的人,我看见过;这样的话,我也听过。既要隐居世外来保全自己的高洁志向,又要依照道义而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话,我听过;但这样的人我还没有见过。”

【理解与思考】

孔子讲了两种为人处世的原则,一种是“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见好事善事,自己赶着去做,生怕做晚了。看见坏事丑事,避之惟恐不及,绝不同流合污。这句话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思是相似的,都表达了孔子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汤”,古时指热水。孔子用“探汤”这一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时所应采取的态度,并称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显然,孔子这句话源自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另一种是避世隐居,以求全其志、洁其身的隐者。孔子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所以说听过这样的话,但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很明显,孔子赞赏前者表现出来的积极入世精神,穷则独善其身,是不得已而为之;达则兼济天下才是儒家真正的人生目的。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陶渊明的做法就是“隐居以求其志”然而既然隐居了,既然隐居了又怎么能做到“达其道”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 1) 富:指升官发财。 2) 而:如果 ...
    学会学夫子国学阅读 385评论 0 1
  • 学会学夫子学堂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
    学会学夫子国学阅读 457评论 2 3
  •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
    独者L阅读 1,485评论 0 3
  •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注释】 1) 噫:叹词,表示感...
    学会学夫子国学阅读 440评论 0 0
  •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夏礼,...
    学会学夫子国学阅读 46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