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学了很久英语却没有办法开口说?
孩子是不是上各种各样辅导班还不敢开口?
其实,这是一个很普遍现象,非英语母语家庭都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最近很多朋友咨询相关孩子启蒙问题 还有一些是零基础想学的朋友。发现很多问题都出奇的相同。而我非常惊讶,我以为很多家长都明白的底层逻辑,其实好多家长都没有搞明白。
今天我就用一秒钟揭秘为两个字:习得。
可能说到专业名词大家很陌生,简单来说就是从习惯中学习得来的。通过母语式的方式去学英语。
那么问题又来了。没有环境啊,那些花了很多钱上早教外教课的家长,其实图的就是这个环境,但是你说指望着一个礼拜一个小时的环境,效果会很好吗?
实话是,那么上完效果很好的孩子,大多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予以辅助。
是的,能够让孩子更多的接触到英语的家庭环境一定好过只是一个礼拜一小时后就不管了的家庭。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来了,不是所有家庭都有基础的啊,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能什么都指望大人啊?那么,作为家长,又能做什么呢?
要创造最适合他的环境,自己不行,就找资源啊,现在资源比比皆是,只要稍微用点心,非常非常多。这方面如果有需求可以私信我。累计资源1000G,需要的话,可以给你一定指导后给出适合你的资源。
总而言之,一定要记住,目前大部分应试教育都是学得理论,通过背单词背语法记知识点去掌握一门语言。
而习得,需要通过营造好的环境,去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者离自己最近的一点一滴中去学好一门语言。水滴石穿,你会有惊喜发现的,孩子或你会从内而外的开始对英语感兴趣起来,到自主自发的去学习,那时候,你还用担心考试成绩吗?
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帮助。
补充说明:
二语习得理论来源: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一下:语言习得与语言学得。
“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的概念最初发端于美国应用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
斯蒂芬·克拉申——著名美国语言教育家,1941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现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他毕生致力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也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兰迪作为专业的在线教育企业,自然已熟悉克拉申教授的理论,也投入教学应用中;作为全身心规划孩子学习路线的爸妈们,也快来跟上脚步哦!
克拉申教授认为成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靠两个途径:语言习得和语言学得。其将语言“习得”与“学得”明确区分开来,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大量的语言信息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类似,它是在潜意识的情形下自然地获得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一般说来,成人“学习”语言比儿童快,而儿童“习得”语言比成人快。
语言学得是指在正规的课堂里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知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形式。
语言学习者首先应是一个语言习得者。
研究母语习得的过程和习得方法的一套理论,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
它一共包含了五大假说。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习得又被称为“母语式学习”,是无意识的吸收,是一种隐性的学习;无意识的输入成果大于有意识的学习。
习得学习的孩子关注点,在于语言的 “意思”(meaning),他听的和看的,是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而不太关注语言结构和词汇。
比如,家长在日常生活的真实语境中跟孩子用英语对话,找机会让孩子和外国友人对话,上外教课,看原汁原味的英语电影和动画片,听英语故事或歌曲,自由阅读英语书籍,大量听读,没有学习任务,没有考核,孩子就可以做到“习得”。
通常严格意义上的二语习得发生在目标语环境中,比如一个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的小孩,每天处于英语的自然交际环境中,他会习得第二种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接触语言和有意义的互动,以自然的方式切实地习得新的语言。
而在学得方式下,孩子带着特定的学习目标,借助各种记忆词汇表、与语法规则等,还有配合着背诵、朗读、刷题等针对少量内容的刻意训练。
这种学习过程需要不断投入持续的、有意识的努力。
监控假说
中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中都停留在专注于如何获得更具准确性和正确的言语。
但对于大多数儿童和成年人来说,这种方法从长远来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并且可能会导致焦虑。接受这种形式教学的学生通常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但是在课堂之外却无法有效自然地进行交流。
80.90年代的英语学习者大多都是学得方式接触的英语(刨去出国深造的,在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很多人就会卡顿)
这是因为学得方式获得的英语知识,被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区,记忆区的语言知识会在语言运用中起到校对和监控作用。
而习得方式获得的是语言能力,被储存在大脑的语言区,能够被人条件反射式的直接运用,就跟说母语一样不需要思考各种语法和结构。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无论基础如何,无论处于学习的哪个阶段,要想在学习中有所进步,家长必须保证孩子阅读的书或听的音频的内容有绝大部分是孩子目前阶段可以理解的。
克拉申教授认为只有当习得者集中注意力在“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上时,他才能习得语言。
所谓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用公式表示就是“i+ 1”。在该理论中, 克拉申把学习者目前的水平定为“i”, “i+ 1”是学习者容易接受和习得的语言输入级别。
在语境( context ) 和语际信息( 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 的帮助下, 学习者理解了“i+ 1”的语言材料, 才能实现语言习得从而提高其语言能力。如果输入语料过深或远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即“i+ 2”或者过浅而低于学生现有水平即“i+ 0”或“i- 1”, 都会造成理解困难或无益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例如,0基础的孩子即使是明天看3小时法语新闻,三年后也没有一丝进步,因为不是“可理解性输入”,孩子无法理解俄语新闻的意义。
语言的学习还如同一场“抗日”的持久战,量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想要达到母语水准的学习者来说,量的积累更不容忽视。
语言学家发现,一个4周岁的母语国孩子大概有3000-5000词的母语词汇。这些词汇的听说对这个孩子来讲完全没有问题。
但要达到这个词汇量的孩子,需要积累多少听说呢?我们来计算一下:8个月大脑发育结束开始有大量的听力输入,假定2周岁开始会说话,如果他每天听6个小时,说2个小时:
累计听的时长:(120+260*3)*6=7290小时
累计说的时长:365*2*2=1460小时
因而外语的习得并没有捷径,唯有坚持接触,大量积累。
这些大量用于积累的素材也需极可能满足以下输入标准:“可理解性”、“既兴趣又相关”、“非程序语法安排”、“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情感过滤假说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在提供以上理想标准的输入内容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intake )。
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
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问题是,许多父母不顾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强制性手段加大孩子的语言输入量和输出量,导致孩子在情感上对这种强制性的输入进行自动过滤。其表现形式有心不在焉、应付差事、偷懒耍滑等。
因而父母应该要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多重心放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逐渐增强孩子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激发孩子口语表达的积极性。
自然顺序假说 (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
一些实验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 's 等。
克拉申认为,自然顺序假说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每一步都顺利,儿童也会走弯路,犯一些错误。
儿童习得母语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学习第二语言了。儿童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也要经历接触、了解、犯错、不断修正、掌握的过程。
由于语言掌握的时间和顺序不同,孩子在不同的阶段就会犯一些错误,我们要允许孩子在学习中出错,并了解这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