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自述中提到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50岁的时候,孔子已经知道自己的天命了。但是天命是什么天命呢?这句话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有一次,孔子去卫国的时候对弟子冉有说道:“这里人很多呀。”冉有问道: “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孔子回答: “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裕了,然后呢?”孔子又回答: “需要教他们。”这里的“教”指的就是孔子要教化他们,给予一些精神上的东西。
为什么要交给他们礼乐呢?其实在以前,只有贵族才能学习,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的。而且贵族人士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做官,而不是为了让什么东西真正扎根在自己的内心,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之中,但是现在孔子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很多人。富裕就等于满足了生理条件,一个人满足了生理需求,就要尝试去满足精神境界的需求了。让礼乐深入他们的心里,他们才能真正懂礼,人懂礼了,国家就会有好的礼乐制度。这就是孔子的目的。
现在孔子想要让国家恢复礼乐制度,这是他的政治理想,一个国家要恢复礼乐制度,人心中就必须有礼。孔子这样是为了让国家恢复礼乐制度,他已经有这样的打算了,他要去做,说明他已经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了。
还有一次,孔子路过匡人的地盘,匡人以为这是曾经欺凌过他们的阳虎。阳虎和孔子长得像,匡人就因为想要报复而把孔子留下来了。后来颜回来到这里,孔子说:“文王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礼乐制度仍然保留。如果上天不希望这个礼乐制度存在的话,他是不会让礼乐制度成为我们的责任的,但是上天让它存在了,说明我们有这个责任。”
孔子恢复礼乐制度的目标,看上去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政治理想,但是当时的国家确实需要礼乐制度来维持,孔子十分有责任感,知道自己拥有这份使命,所以他一定要去做。所谓“天命”,就是你的归宿、责任,上天让你去做的事情。孔子的使命就是去恢复礼乐制度,使国家重新拥有礼,这就是上天让他去做的。
作为一名坚行者,孔子是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的,毕竟这是他的天命。孔子曾经要去见南子(卫国夫人,也就是卫灵公的妻子),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去见卫灵公,尝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是弟子子路知道南子的名声差,认为孔子去见她会影响身誉,所以曾经劝孔子不要去,甚至还有些不高兴的语气,然而,孔子最终还是去了。为什么他要去呢?因为他觉得:实现理想的过程固然艰难,别人说什么那么几句不堪入耳的话又如何呢?这件事看似很平常,但是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甚至在不断地奔波,这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孔子身上充满了使命感。
同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精神意味着什么?儒家精神就意味着拥有责任感和正义感,担负着上天赐予自己的使命,这往往都是很重大的责任,孔子身上充满了这种精神,他知道自己的天命。
所谓礼乐制度,就是每个人遵循每个人的道理,就像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般,但是,鲁国的现状并不是这样。很多国君都不把自己的天子放在眼里,更没想着怎么去辅佐自己的天子,反而想要瓜分天子的权利。很多家臣也没把自己的国君放在眼里了,每个人都图谋不轨,造成了一种“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局面,这就是“君不君,臣不臣”,没有一个人是遵循自己原则的。这样的场面,已经毫无礼乐制度可言,仁心已经丧失。
正是因为国家没有了礼乐制度的存在,孔子才有了意识,才下定决心要改变。我觉得此时的孔子这很符合知天命这句话,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天命了,他知道上天给他的指令了,他自己给自己动力,去寻找自己真正该做的事情。在儒家学派,还有比这更伟大,更励志的人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