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生活与世俗评断(20170812)

世俗的生活(包括社会主流-中产的生活),或大致分个人发展,家庭组合,孩子教育,养老善终等几个阶段...

而“过的好”-成为是一个世俗(需求/价值,优越感)的基本“评断”,具体或回归以下三点(心性表现)

1.“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自由/意志)

2.“过得不比别人差”,同辈/主流(比较/输赢)

3.下一代“过的好”-(希望)

或多求1,其次求2,最后求3;其实在上述指标中的3:下一代,或好像有“终审”意义,因为即使1/2不如意,3,“下一代”“过的好”,也就有希望及安慰,所以从这角度,也“部分解释”中产特别重视关注“教育”的表现;反之,1/2都不错,3,下一代很糟糕,也终是个“遗憾”...

。。。。。

(20220113 ):

然而,问题来了, 作为一个家庭的父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求3的时候,或需警醒:我们是否在:“投射”, 是一种“未被满足的优越感”的在子女身上/教育上的“投射”?

(关于原生家庭及教育及人格的影响理论,推荐阿德勒(Alfred Alder)的个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儿童教育心理学》)

之所以说"警醒“, 是因为这种“投射”的行为的本质,或缘起于我们的“未被满足的优越感”!很多家庭个案研究发现,这类的负面影响潜藏于生命过程并一直“损耗生命能量”,值到其修复。

所以即使我们很想实现某种的“理想”,作为尊重,我们需要“ask”,即征得他们的同意。觉察与观察中,大部分的家庭教育的挑战或都与此有关,再探讨…

所以,世俗生活的评断,而3.“下一代过得好”, 当然是我们每个父母的“希望“,但应不去“投射”, 或者说,不“强求希望于下一代”…

作为家长,我们的世俗有完成与未完成的1/2;有生之年,未完成也终于接纳了,因为我们作为世俗生活的那部分,已经了结。

至于下一代世俗1/2,是下一代的选择,我们予积极交流/支持/守望/祝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