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调和很深的怨恨关系,就算表面和解了但是一定还留下一些怨恨是调解不了的;对于不可调解的怨恨只能按照天道的法则来加以化解,怎么做才是彼此乐于接受妥善的行为呢?圣明的人一般这样做,拿着过期的欠条,却不对欠债人做过分的追责。懂得天道法则的人掌管这欠条,作为威慑,不懂得天道法则的人急于把欠条偿还清楚。天道不会立木来听取百姓的意见,但是它常常会给予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予帮助。
这一章老子给我们分析人类怨恨的调解原则。什么是怨恨,就是人与人之间由于历史,家族,亲人或自身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伤害从而在心里留下的仇恨的感情。怨字由夗和心构成,夗本来指苑,就是花园,花园里有沟渠池塘,假山平地,地势高低不同干湿差别,然后阳光或下雨,总有那么一些地方光照不到,雨淋不到,有些地方多,有些地方少,这样一来就差生了差别和不平。将这种状况引申到人的内心感情,怨恨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口众多,领导或长辈不能人人都关注兼顾到,导致一些被忽略的人内心产生失落感和被伤害的感觉。还有,人心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得到了还想更多,不得到的就产生恨意。总之人心隔肚皮,难以揣测。假如这种不满足和恨意只是小问题,那倒没有什么,如果是牵涉到巨大财富,生命死亡,民族的战争,国家的灭亡等血海深仇,那就很麻烦了,这些叫做大怨。
怎么调和呢?因为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问题。就算某个强力有权的领导人用武力迫使结怨的双方表面上和解,放下彼此的恩怨,但是,结怨的个体本身,在他们的内心当中是无法完全放得下仇恨的,他们表面上不敢表达,但是内心会牢牢记住这些仇恨,等待有利的时机才会伺机报复。这种情况老子叫做余怨,是不能短时间内消除的,平复的,和解的。
所以老子说“和大怨,必有余怨”。
怎么办?“报怨以徳”。就是面对这种带有人类个体欲望的怨恨,只能用天道的法则来化解。天道不可见,人类通过观察七曜星辰的运行来总结出天道的法则,这个由人道总结出来的法则叫做德。虽然不能完全符合天道,但是比人道更符合天道法则,所以面对带有人类个体欲望的怨,彻底的解决办法是按天道法则来处理,不能按照人道的法则来处理,因为人道法则是受自身欲望来影响的,受自身欲望影响的法则怎么能处理好带有自身欲望的怨恨。就好比自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个裁判怎能公正。所以必须用高于人道的天道通过七曜星辰运行所体现出来的法则德来进行裁判。但是德的法则还是由人来执行,怎么才能做到不带有人道法则的偏见而达到善的效果呢?“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老子提出了深深的质问。
老子以圣人的做法给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用圣人处理欠债的方法来说明运用德的法则来处理余怨。圣人有能力,有财力,所以有人向他借债,写下了契约,就是欠条,并且明确了归还的期限。假如债务能够按期归还,则是信的行为,不会产生怨。万一契约到期,债务人无法归还债务,产生失信行为,怨就产生了。这是产生怨的一种途径;另一种是债务没有到期,债权人提前结束债务,债务人同样产生怨。前一种怨的原因在债务人,后一种怨的产生在债权人。
怎么办?老子说,解怨的主动权在债权人,也就是圣人。圣人既然能力超出一般的人,那么更为接近天道的德,所以债权人可以延缓债务的收回,因为债务人无法如期归还债务,假如采用免除债务的方法,则无异于鼓励失信和欠债不还的行为,所以,债务的契约应该保留其合法性,但是债务的归还方式是可以商量灵活操作的,比如可以减免利息,以减轻归还压力,比如可以再投资以帮助其盈利以便可以尽早归还债务等等。当然也可以以土地,以货物,以劳动力,以技术来偿还债务。
总之面临债务纠纷,我们应该弄清楚原因,然后想方设法来妥善处理,不应生硬地拿着契约来强迫债务人,或者债务人一味地谴责债权人,就是只责于人。应该行动起来,共同商议,寻求妥善的,有利于双方的解决办法。办法找到了,债务纠纷就解决了。在这个纠纷的怨中,圣人的重视契约但不苛责于债务人的态度起决定作用。
老子顺着这个思路来提出解决余怨的方法是: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既然能够签订契约,说明双方是互利共赢的关系,只要契约还在,那么合作共赢的关系还在。假如契约完成或者撕破,那么说明互利共赢的关系转向互不需要或者相互伤害的关系。这是一种不符合天道的行为。
那么天道的行为是怎样的呢?天道没有跟天地万物个体签订任何的契约,就是亲,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立木,古代部落氏族的管理者为了把自己的管理意见告知全部落全氏族的成员而在议事厅门前广场上立的一根大木头,在上面刻符以公告百姓,同时收集百姓意见。这叫做亲。天道没有与天地万物个体签订任何契约,它按照哪个需要就给哪个而不是哪个想要就给哪个的原则来执行。老子称那个真正需要某个条件的人为善人,给那个人最为妥善的意思。换一句话说,天道给该给的人,而不是给想要的人,因为想要是人个体的欲望,而该要是客观使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一章我们就解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