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一生是矛盾的,在吴国,他出谋划策,辅佐公光登上王位,他身为丞相,治理吴国,让吴国变得强大,是功不可没的功臣。后来,伍子胥为吴王进言劝,却遭到杀身之祸,真可谓是忠义而死。
“员为人刚戾忍卼,能成大事。”这是伍奢得对儿子伍子胥的评价。伍子胥不仅刚毅不阿,还能明辨是非。当初费无忌对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如果不杀了他们,将会成为楚国的祸害。可以用他们的父亲做人质,然后把他们叫来。”于是平王就让伍奢叫他的两个儿子来,不来就杀死伍奢。伍尚决定去,而伍员则说:“楚王昭见我们兄弟,并不是为了救我们的父亲,是为了用父亲作为人质,诈骗招见他的两个儿子。两人一到,就会父子一起处死,这对于父亲的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去了,就是父仇不能报而已。”说明他能一下识破别人的诡计,是有胆识的人。
伍子胥一直在为父亲报仇而努力着,后面才发生了鞭尸的事件。伍子胥和申包胥是很好的朋友,伍子胥要毁掉楚国,而申包胥却要保存楚国。伍员想要找到当时伤害他父亲的楚平王,于是就挖掘平王的坟墓边,鞭打了尸体三百下,然后才了结。于是申包胥就派人对他说:“您的报仇,可能已经过分了吧!以前您侍奉过楚平王,现在又侮辱他,难道没有天理了吗?”而伍子胥的回答是:“倒行逆施。”可见他的心胸有些狭窄,为人有些残忍。
最后就说说他最大的特点----忠诚。陈毅的《梅岭三章》中写道:“国烽烟正十年,须向国门悬。”这句诗用了用典的手法,说的就是伍子胥将眼珠悬放在城门之上,要亲眼看着自己的国家是否被勾践灭掉,是否实现了自己的预言。如此忠义的臣子,好心劝戒吴王烟缕,谁知夫差却恼羞成怒,就给他一把剑,逼他自杀,真是可悲可叹。
对伍子胥的争议有很多,如:刚暴少恩,勇而无礼,智勇深沉等,而我,单为这一“忠”字,便称他为英雄。